多讀,讀什麼?多寫,寫什麼?摸索練習寫作的方法。
去年重感冒的時候,連上社群網站看廢文都沒有力氣,只能躺在床上胡思亂想,在藥效消退但症狀趨嚴的時刻感受生命的脆弱。當時,我想起剛升上大學時寫下的生涯目標。儘管已畢業多年,我追求的仍不偏那份清單。
然而,隨著年齡增長,我逐漸認清自己沒有「全都要」的餘裕。這份體悟不見得是壞事,它只是告訴我無論打算做什麼,能猶豫的空間不多了。畢竟,我又不是什麼沒大腦但能活幾百年的水母,我是壽命有限又想特別多的靈長類後裔。
於是,我很認真思考到了人生的最後,沒有實踐哪個目標最讓我後悔。在咳嗽、流鼻水、濃痰、低燒、畏寒、昏昏欲睡等折磨之下(這蠻符合我對人生最後的想像)模擬了各種情境後,我覺得我一定會後悔沒有把心中的故事寫下來。
病癒之後,我開始寫了。
其他目標也很重要,但我一定會後悔沒有寫。因此,對於曾經追求過的,我保留彈性,可是寫作現在就得做。
用實戰練習吧!
當時,我對寫作的認知是初稿是屎、完成最重要、截稿日是祝福,覺得可以投稿賽事來練習寫作。畢竟,截稿日比自己畫在日曆上的紅圈圈強硬;評審跟朋友不同,前者被迫閱讀交付的稿件。我想參加賽事可以成為追蹤寫作進展的具體指標。
我自認還沒能力駕馭複雜情結和想像情境,所以先以書寫自身經驗的故事為目標,在獎金獵人尋找主題貼近現實、截稿日最遠、字數要求最少的賽事。
那個周六早上,我把房間打掃乾淨,桌面只留下一副機械鍵盤、一本筆記本還有一杯濃濃的黑咖啡,電腦換了我喜歡的桌布,也確認歌單裡沒有混入奇怪的英語教學廣告。
然後點開編輯器,發現自己一個字都打不出來。
「咦?編輯器出 bug 了嗎?」我想,於是陸續打開 .txt
和 .docx
,最後乾脆回歸手寫,還是寫不出幾個字來,只好躺回床上,等待靈感降臨的那一刻。
但是靈感一直沒有降臨,我寫得非常辛苦,好幾次一整天過去只寫了一百字。不過,我告訴自己,這是下定決心後第一則作品,絕對不可以半途而廢,最後花了三個月,靠請特休和額外兩天颱風假,才趕在截稿前一小時寄出,只訂正錯字而已。初稿是屎,我丟了這樣的東西到主辦單位的信箱裡。
儘管這則故事改編自己的經驗,還是時常不知道角色接下來的動向,也不知道場景要怎麼描述,對話怎樣才會自然。不過因為都是基於現實,寫作時心裡還有個底。等到我想投稿科幻故事時,更多問題逐一浮現。
我鎖定了三個月後的比賽,打算描述一個男子因為前額髮線恢復,發現時間正在倒退,決定弭補以前過錯,卻因為時間倒退太快,變回配子的故事。三個月過去,寫了一萬字的囈語,沒有高潮,沒有結尾,直到截稿日的午夜也沒有寄出。
元旦那天早上,我久違睡了好覺,但心裡悶悶的。我終於知道,自己心裡其實沒有故事,我有的只是一種感覺、模糊的畫面、想要靠北的衝動。然而,更多時候我不會去寫作,而是用廉價的方式代謝掉這些情緒廢棄物,像是吃東西、玩遊戲和罵髒話之類的。我不知道怎麼讓這些想法轉變為能重複引發類似情感的故事,不知道怎麼營造會讓人想仰望天空的世界,或建立讓人心疼或想要關心的角色。
用寫作卡片練習吧!
就這樣,我放棄實戰訓練,轉而增加私下的練習量,想要解決寫作時待機空轉的問題。不過,寫作要怎麼練習?
我之前會在有點感觸的時候,用記事本寫點「克服懼高症的太空人還是因為思鄉病退訓」之類的,很短,不到兩百字的概念或想法。這些文字碎片是潛在的故事亮點,但也僅只於此,它們撐不起完整的情節,也沒能填充人物的性格。
有聽過卡片筆記法嗎?收集零星的片段,排列組合後便能構築一則故事。我只是偶爾紀錄,題材也很分散,目前還沒感受宣稱的效果,倒是寫卡片的時候會產生自己正在創作的假象。
在第一次投稿前,我深陷創作的假象裡,覺得自己既然能有感而發寫點文字片段,也是有基本的能力吧?實則不然,許多人都會因為人事物變遷而湧起各自的鄉愁,它們是文字的前驅,卻不是文字本身。多愁善感是一回事,但能用文字表達情感,甚至透過故事讓他人共鳴則是另一回事。
片段需要梳理和統整,結合到連貫的語境當中,才能從點子長出骨架,最終充實為具體的故事。我以為自己寫得出來,直到面對文檔才意識到,以前只是發牢騷,不曾認真發展任何概念,現在才會頻頻卡筆,跟哭不出來一樣難受。
「啊呀,總算認清自己從來沒有認真練習。」翻閱記事本時,我如此感嘆。以前我可能會因此懊悔,現在倒覺得能及早發現真是太好了。去年台積電文學獎得主公布的時候,不是有好幾位年輕得主嗎?從媒體節錄的片段看來,他們真有一套,遠超乎我想表達內容所需的水準──他們現在最大也才二十歲。
時間是平等的資源,這表示我現在開始練習二十年,不求跟他們一樣厲害,只要摸到三成水準,還是有機會用來寫我的故事。當然,那時候他們已經寫四十年了,或許已是當代文豪。可是這麼說好了,馬奎斯再厲害,也寫不出 Demons Roots,無論是百年孤寂還是 Demons Roots 我都喜歡。因此,我相信我在意的事情,我想要靠北的事情,還是值得我去說。接下來,只要多吃青菜、多運動、定期健康檢查、過馬路不要分心看手機,確保能活到那個時候即可。
多讀、多寫吧!
那麼,除了寫卡片蒐集靈感以外,要怎麼練習寫作呢?網路上的建議不外乎「多讀」、「多寫」、「寫、寫、寫」、「寫就對了」,可是實際下筆時還是想知道所謂「多讀」是要讀什麼?「多寫」是寫什麼?
如果是指多讀想要創作的文類,多寫又是寫什麼?如果我寫得很慢或空轉待機的時間很長,要繼續發呆下去嗎?如果不滿意硬擠出來的文字,我該怎麼做呢?繼續讀書,然後寫出同樣水準的文字嗎?
要怎麼從閱讀的內容汲取寫作的動能?以前很常看動漫,也對科幻小說很著迷,為什麼寫作時腦袋還是一片空白?是讀的不夠多嗎?還是閱讀的方式不對?為什麼以往的追劇的經驗沒有成為寫作時的養分?是我少做了什麼嗎?
我想,多讀多寫還是正確的方向,只是執行時有許多細節要考量。舉減肥為例,大原則是製造熱量赤字,方向有少吃多動,但要少吃多少?怎樣才知道吃太多?怎樣才能維持這項習慣?要多做哪些運動?這些動作要怎麼安排?這些問題都要因應情境調整。
回到多讀和多寫的實踐,我重拾閱讀習慣半年後開始寫作,大概讀了五十幾本小說,嘗試兩周寫一則六千字的小故事。相對於閱讀,寫作量真的偏少,主要的瓶頸跟以往一樣,不知道怎麼推進故事,不知道怎麼設定場景,也編排不好對話。往往睡前想到點子,延伸出好多畫面、劇情還有重點台詞,興奮得失眠。結果隔天打在文稿上的,只有幾個蒼白的標點符號,沒能力把腦中的畫面謄在紙上。
聽說有個 Chandler’s method,大意是不管寫不寫得出來,每天待在桌前獻上固定時間給寫作,其它都別想,直到在稿紙上刻出文字。我無意間採用了類似的策略。當時寫的故事是,假裝自己是太空人的女孩,說服假裝自己是超商店員的另一個女孩去廢棄的太空港,一起逃出生態即將崩解的地球。
那周末我什麼都沒幹,一直盯著暗夜主題的編輯器畫面,期待能打出一點東西,可是最終產物好像EXCEL表單,女孩兩份,太空港半份,情感NA。寫不出來又睡不著,我在床上想起王陽明格物格到破病的小故事,決定放棄發呆。隔天買了幾本講太空發展的書來讀,整理一下場景詞彙和故事設定,才勉強營造出如果翻拍電影的話特效會很差的未來世界。
照劇情公式寫吧!
這經驗讓我覺得,自己需要多讀、多寫以外的提示,才能有效從閱讀累積寫作的素材。我買了一些寫作書來參考,例如《故事寫作大師班》。我假設閱讀的目的是歸納故事公式,掌握公式之後就能設計出寫得下去的劇情了。如果假設為真,那我為什麼不直接讀別人整理好的公式?作為一個菜鳥,能代公式寫出老套的故事我也很滿足了。
讀了這些寫作書,也認真做筆記,認識英雄之旅、摔角手之旅、三幕劇、敘事弧之類的術語和故事結構。結果越學越不會寫,連那種發牢騷的小片段都憋不出來了。
具體的情境是怎麼樣呢?首先,腦中浮現了一個點子,在寫作書尋找能發揮這點子的故事結構,然後拿尺畫表格,填上各幕的編號,預留角色小傳的空間。那時腦中有個五官逐漸往上挪的男子,他離職到台北市尋找治療手段的三個月。我按照寫作書的步驟思考故事核心,撰寫故事摘要,再整理角色小傳,用午休時間條列故事大綱,最後在跨頁的筆記本用一條曲線呈現故事的走向,標出關鍵事件還有角色的成長變化。
可是我仍然覺得卡住了,寫作書說這可能是因為選錯了題材,或是沒思考清楚故事的發展性。我沒有角色自己動起來的經驗,在大綱兩幕之間彷彿存在很深很深的峽谷,我想像不到那些期望我為他們做些什麼的角色,要怎麼跨過峽谷到另一端。有限的表達能力也讓自己寫得挺挫折的,營造不出腦中想像的氣氛。明明想要寫得驚悚,怎麼寫都有點在自嘲的樣子。
寫作書固然提示了某種型態的故事要有哪些轉折,可是轉折間要怎麼疊加情緒我根本不曉得,最後好像在條列事件,只差我用句號分隔而且沒有分行而已,讀起來很像給公司主管的投影片一樣。
至此我明白,每次讀完寫作書覺得自己可以的信心也是錯覺。寫作書固然歸納了成功作品的元素,熟讀這些元素離自由運用情節並組織成故事再流暢地表達還很遠。故事情節公式的單位是章甚至是部,還不能解決在某一小段碰到的困境。因此,我覺得這類寫作書很像分類資料夾,它提供一套成熟的框架指引讀者分類自己喜歡的素材,提升讀者和觀眾的敏銳度。
不過,讀了這些書,至少看完電影後,不是千篇一律的「超棒」、「激推」,總算能清楚向人解釋自己為何著迷了,儘管講得仔細也不代表找得到其他人一起發瘋。
用故事大綱練習吧!
換個比喻來說,《先讓英雄救貓咪》之類的書算是寫故事的戰略吧?現在面臨了寫故事的戰術和戰鬥問題,我想寫作是如同步槍射擊,可以透過反覆實作來進步。因此,我又找了講練習方法的書,像是《週末熱炒店的編劇課》和《短篇小說寫作指南》,也請新穎的AI工具幫忙在網路上搜索相關資源。
我想像的文學界存在類似健身社團流傳的瘋牛5x5訓練計畫或是德國壯漢訓練法的特訓方式,每天一小時半,分部位鍛鍊,今天練文章開頭,譬喻五組、照樣造句五組、組間休息五分鐘……
可是我到現在還沒讀到有人分享這種東西,看了許多作家的訪談,也沒有聽說他們是怎麼成長到現在這種程度的。我好想知道當今的作家是怎麼從「花又大又美」的照樣造句,演變成能寫出跟著爸爸去找冰塊這樣雋永開頭的文豪。
我也不希望顧著找方法,反而忽略了練習,所以挑了看起來可行的方式實踐了三個月左右。首先是練習寫故事大綱,這是參考東默農編劇教室的文章(提升劇本寫作能力的三種練習)和卜洛克的《小說的八百萬種寫法》。
挑一本書或電影,享受它,寫六百到三千字的故事大綱,以主角視角陳述事件的來龍去脈,著重情節,省略修辭與渲染。再慢慢讀一次,寫逐章摘要,原則跟全書大綱一致,學習作者串聯情節的方式,目標是讓他人一讀便能了解劇情梗概。
這方法利用既有文本,所以不用怕想不到劇情,可以減少在桌前放空的時間。另外,自己親自整理一遍的印象會比讀劇本分類書還要深刻。第三,它能配合自己喜歡的著作,不用讀寫作書上跟自己關係甚少的例子。最後,這方法很單純,檢驗方式也簡單。摘要整理得好不好只要找個讀過或看過類似作品的人來檢查即可。即使打算自己檢查也很容易,過一陣子回頭看,如果寫出來的摘要偏離故事情節,就表示沒寫好。
我照著這方式練習一陣子,因為要整理劇情,所以會把一本書讀透,寫過一次之後,可以把劇情記得很久。另外,為了練習文筆,我自己會照自己的詮釋重寫書中喜歡的片段。
那麼對寫作的效果如何呢?老實說我還不知道。
練習的同時,我也繼續寫點短篇,再用寫作時的折磨程度來判斷練習的成效。我覺得寫故事大綱是可以持續執行的練習方式,也能加深閱讀理解,發現單純閱讀時沒注意到的細節。只不過,寫作的時候還是很折磨,不知道接下來要幹嘛。看起來故事大綱還沒很好地存放在我的大腦,所以難以隨心所欲運用。
儘管對寫作的幫助不明確,我仍會繼續這項練習。我想是佔有慾作祟吧?書本很佔空間,記憶的成本也很高,但就是捨不得好作品的體驗,,只好用電子文件保存,畢竟閱讀也算是寫作的初衷。
用自由書寫練習吧!
練習寫故事大綱時,我擔心自己越來越習慣寫作品摘要,反而沒辦法動筆寫故事。畢竟故事跟摘要不同,摘要得割捨劇情,可是故事卻不能放過細節。「寫就對了!」好吧,我信一次,既然卜洛克推薦從長篇小說開始練習,那我也選一個題目開始自由書寫吧!這次想寫的是習慣在工作場合偷懶的設備工程師,在工會暴動時被誤認為共犯,嘗試洗刷清白未果的故事。
這是我沒碰過的題材、人物和場景,不過我的目標是建立寫作習慣,無論心情好壞、工作狀況、有沒有靈感,每天目標輸出一千字,培養寫作的紀律以及適合寫作的生活型態。我以前以為檯面上的作家都以寫作維生,直到開始賺錢養活自己之後才意識到,怎麼可能啊。
很多作家有正職要做,所以得想辦法把握機會,抽出時間練習和創作。我也是一邊紀錄寫作時間,一邊排除影響寫作的狀況。例如調整作息讓周末更有精神啦、聚餐前先把今日進度寫完、打開word用透明字體練手、定期購買彩券之類的。
我執行了四個月,寫了約十萬字。這段期間仍然時常碰到腦袋一片空白的狀況,沒有因為練習而變得容易。面對這種狀況,我會用「聽說……」開始,接著用某個角色或旁白之口,說出我白天碰到的趣事。這樣的品質可想而知,可是起碼自己的思考被記錄下來了。
因為寫得很隨興,雖然篇幅接近《神經喚術士》,內容卻很蒼白,涵括了很多廢話、流水帳、冗言贅字。我最終沒寫完那則故事,或說故事已經走不到結局了。主角的冒險停在公司頂樓,主管要求他追蹤闖入地下機房的清潔隊員,我不曉得怎麼流暢地運用以前讀過的故事公式,也覺得讓角色活動起來好吃力。
現在回顧,自由書寫確實有達到預期目標。在不講究品質(即寫兩個字刪一個字)的前提下,漸漸能在半小時內寫完目標字數,意味著有完成固定篇幅作品的基本能力。訣竅是訂下具體而且可行的目標,我認為字數或章節是很好的指標,先持續寫一個月摸索自己舒適的字數,每天記錄寫作狀況,寫下分心或是拖延的原因,再從生活或心態層面解決。
如果覺得目標太困難也不用勉強自己,先調降寫作量,維持舒適的步調,重點是能保持習慣。想要完成點什麼,我想辛苦是難免的。但感到辛苦不等同走在正確的方向。我覺得試著解決那些影響自己專注力和企圖心的事物也是練習的一部份,不必因為沒下筆便感到沮喪。因此,如果覺得真的承受不了,與其勉強自己完成,不如做點取捨,把當下覺得最重要而且寫得完的完稿即可。順利完成後,給自己放鬆一下,明天說不定會好起來。
我也試過寫固定時數,發現會不自覺遵循帕金森定律,即「工作內容不斷膨脹,填滿了所有時間」。最後才決定把寫作當功課,以工作量為指標,一方面激勵自己盡速完成,另一方面也容易辨識影響寫作的事物。
等到文字輸出量穩定之後,我漸漸停下自由書寫的練習了,主因是寫起來很悶。當初讓自己睡不著覺的概念在前五千字耗盡,後面已經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很像沒認真訓練的chatgpt,只是從資料庫嘔出文字而已。
試著讓練習融入視聽、閱讀與遊玩習慣吧?
那些接下來呢?接下來想怎麼訓練自己寫作?
我的困擾分別是 (1) 不知道如何從點子延伸出大綱,並將之充實為故事。(2) 不曉得如何描述腦海呈現的畫面。我希望能採取明確的練習方式,減少在桌前待機的頻率,增加時間運用效率。
從以往的練習,我了解現階段的能力跟不上賽事的週期,以往的心情隨筆幫助有限。劇本書提供了分析故事的框架,可是對我而言不夠具體。故事摘要和自由書寫是可行的練習,可是兩者都沒辦法解決文筆的問題。我傾向以更死板的方式磨練創作技巧,因為我可能真的沒料,才會沒有東西可以表達。
綜上所述,我接下來會以蒐集素材為主軸,逐漸累積自己的寫作底蘊。在故事情節方面的練習,我想參考 Dennis Whitcomb 在《短篇小說寫作指南》的建議:簡短記錄想到、讀到、看到、聽到的情節(或說故事核心、事件始末、劇情模式等),參考既有寫作書將其分門別類。利用這份素材練習時,可以補充既有條目的變體,或是連接不同條目串成篇幅更長的故事。
這個做法的好處是能把練習融入日常的視聽、閱讀和遊玩習慣,我想成為內容生產者,但也不想放棄當個觀眾、聽眾、讀者和玩家的娛樂。既然如此,我在看完一則新聞、一集動畫或是一段遊戲之後,把它們濃縮成一句話,再加入我的觀點與想像,就不再被動接收資訊,而是嘗試納為己用。如果我真的很喜歡這部作品,也能跟以前一樣寫更詳細的故事摘要和大綱,增加對故事的理解。
至於文筆方面,我打算採取仿寫練習,學習活用生詞和組織詞彙的方式。做法是讀完書(或其他媒體)後,節錄想要營造相同感覺的片段。接下來,我會依照下筆的沉重度調整(即看著螢幕發呆的時數),
- 寫不出來:那就不要多想了,把喜歡的片段背下來吧!
- 可以寫一點點:挑選幾個關鍵字,基於它們重述這片段。
- 可以寫蠻多的:自己重述這個片段。
- 可以寫很多:讀完後按照氣氛而不是用字來重現這個片段。
我不會要求自己一定要練習哪個項目,端視自己當下寫不寫得出來。反正重點是降低發呆頻率,真的寫不出來,背下來放在腦裡發酵也不是壞事。如果那天精力充沛,我會把句子拆成零星的關鍵字,再把它們重組、延伸。很多作家強調仿寫後要比較雙方用字差異,可是我還不知道要關注哪些細節,才能從中歸納寫作技法。因此,目前只是學這些作家的用字而已,還沒學到他們陳述事情的方法。
這過程會碰到很多生字和詞彙,我會按照它們的性質分類,例如看了海纜的報導,我整理了相關的場景詞彙:電纜纜線、外層鎧裝、絕緣材料、光纖、海纜登陸站、禁錨區、喀麥隆籍貨輪、芯線老化、國際海纜船、偽掩活動、橫太平洋快速海纜、斷纜、……誰知道哪天會用上呢?
剩下交給時間
我不確定這樣做有沒有效,所以可能得抽空填之前留下的坑(遙望我的遊戲劇本……)以便評估練習的效果。至於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吧,畢竟明天可還要上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