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溝通能力的重要性

科學溝通能力究竟有什麼重要性,為何值得投注心力練習?

溝通是學術的一環。科學的進展大抵可以分為「發現新知」和「傳播新知」兩個部分。發覺問題、建立假說,最後設計實驗證明的過程,仰賴研究能力;將新發現以具體而且可信的論證方式傳遞給他人,則仰賴表達能力。

越是非凡的發現,越需要清晰的語言才能充分闡明。因此,除了研究的本領,科學溝通的能力也值得重視。

在學界內最普及的溝通方式就是撰寫論文,論文不僅是傳達和保留研究成果的媒介,也是評斷個人成就的標準。在論文以外,還有研討會或學者間的非正式交流,讓研究者得以接觸學界前沿的狀況。

除了和他人溝通,研究者在探索問題的途中也得不斷和自己對話,例如撰寫計劃書安排研究進度,或是時時回顧實驗記錄,藉此鞏固概念及引導思考以順利完成研究。

最後,隨著科學的進展,研究成果的影響不會只限於學術圈,而會漸漸擴及社會。然而知識在傳播中可能被誤解,混淆的觀念恐怕扭曲大眾對科研的看法,導致恐慌及失當的決策。這些問題有賴研究者、媒體和社會間有效的溝通才能解決。

換句話說,社會支持著學術圈,學術圈則讓個人有立足空間,個人再反過來影響學界與社會。溝通參與了個人、學術乃至於社會三方面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值得投入心力在科學溝通能力養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