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期望的結果反推現在要採取的行動
準時到就是遲到
國慶連假期間,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舉辦了兩場留學講座。我大概在開始前十分鐘進場,結果進門便看見講師一面在白板上振筆疾書,一面說明需要準備哪些申請文件。
「不是下午兩點開始嗎?」我心想,還打開手機確認自己有沒有搞錯時間,不過我的疑惑很快就得到答案了。
「你們這些早到的人很聰明,可以趁人少的時候跟講師或其他同學交流,也能提早準備課程所需的東西。」講師說。
「雖然學校會跟你們講申請的收件截止日是幾月幾號,但不要傻傻地等到那時候才寄出資料,因為你無法保證快遞公司或是郵局能順利把申請資料送到指定學校,也無法保證自己不會遺漏應附的文件,所以一定要預留數周的前置時間。
「其次,有些學校採取隨到隨審制度 (Rolling admission),收滿為止。等到截止日才寄出資料恐怕已經額滿,那時候有多好的條件也沒機會了。」講師說。
這是當天的第一個教訓,我再也不會相信甘道夫了。
(講師:洪健庭,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愛公益協會公關主任)
留學申請 PDCA 架構
雖然代辦可以在申請初期提供許多幫助,節省蒐集和閱讀資料的時間,但是許多代辦其實不熟悉你要申請的領域,甚至沒有出國或留學的經驗,這樣你還願意把未來交付給他們嗎?
因此,自己的人生要自己作主,把校系申請當作專案管理,全力和來自印度、中國、日本等國家的學生競爭。
Planing
申請學校的前要了解申請流程和文件。首先,你需要一張表格記錄目標校系的申請門檻、學雜費用、計畫內容等資訊,清單內要有夢幻、穩健和保底等不同層級的校系,不要孤注一擲或裹足不前。
接著要準備五份文檔:自傳、推薦信(要求的數量 + 預備的數量)、履歷、自我介紹信和研究報告 (essay or writing sample),這些文件是你能力和努力的證明,所以在還沒申請前就要思考怎麼充實,申請期間也需要經過多次修改才能完善。
最後還有英文成績單和個人基本資料,這些都是無法改變的東西,記得提早準備好,不要拖到截止日前還要匆匆忙忙的。一旦學校的申請系統開放,就陸續上傳資料,即使沒有錄取,這些資料保留在系統中可以免去往後補充資料的麻煩。
Do
要排好時間規劃,英文不可能一次考過,老師們也會耽擱你的推薦信,申請也未必能準時送達,所以你必須做風險管控,確保事情不會搞得一團糟。
Check
不要當完美主義者,要當漸進主義者,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每年都期待明年會更好,可是等待和準備期間,時間也溜掉了。即使自己不在乎,也不能無視父母年紀漸長,可能有長期照護等問題,早點出國才不會有後顧之憂。
所以不要打嘴砲,不要給自己藉口,能做的事現在就去做,爛得不堪入目也沒關係,因為遲早會在失敗中得到經驗。丟臉的不是犯錯,是從來不願意付諸實踐。
Act
深思熟慮才叫行動,其他都是亂來。
社會資本和人脈
台灣人留學的地區以英美為大宗,所以要善用人數優勢打團體戰,不要單打獨鬥。出國前就建立好人脈,和戰友分享資訊,和強者保持聯絡。出國後更要參與學長姐舉辦的迎新說明會等活動,融入留學生的圈子裡。即使往後不出國,交些會出國的朋友也能交流經驗拓展視野。
除了留學生彼此互助,我們的政府也能幫到不少忙,但不是等到出事情才急急忙忙找別人,平常就要跟可能幫助自己的人打交道。盡可能出席節日、國慶、路跑、過年、聖誕等吃得到家鄉滷肉飯的活動,有餘力便自願承擔接待外賓或協助翻譯等服務以與當地的官員打好關係。
人們往往彼此分享資訊或介紹工作,所以隨著人脈拓展,機會也逐漸增加,所謂的貴人,就是幫助你不一定獲益,卻仍願意伸出援手的人。但要提升遇到貴人的機率,得先學習如何有效幫人,所以有些資訊未必用得到,但記得保留起來幫助別人。前述累積社會資本和人脈的行為即是為了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在自助之餘得到人助。
選校評估
了解自己
出國留學前一定要了解自己。重點不是你是哪個科系畢業或有多少豐功偉業,而是要搞清楚出國的動機,有動機才會有明確的目標,有明確的目標才有持續的動力,有動力的話,出國這件事才會從空想變得可行。
碩博班選校策略差異
因為碩士多半要自費,錢要用在刀口上,所以如果打算快攻碩士學位,出國時要選擇排名大於前一學歷的名校,務必在畢業後得到一個響亮的稱號。但就讀博士班很辛苦,所以要選提供全額獎學金的學校,往後的生活和學業才有保障。
選校方式
建立一個表格,詳列目標校系的申請門檻、英檢成績還有費用等資訊,才不會搞得一蹋糊塗。此外,如果不同學校位在同個地理區,跨校聽演講、學技術、參加研討會都很方便,所以不要只看要申請的學校,關心一下周遭有什麼其他學校,調查潛在的可利用資源。
也要關注國內的教師
想要留學的話不要只把目光放在國外的學校,也要普查國內在該領域耕耘的老師,了解一下他們讀了什麼學校和什麼科系。因為這些老師們成功從那些學校畢業,而且成功在競爭中找到教職存活到現在,可以作為選校的參考依據。
自我介紹信
自我介紹信的用途
在申請季之前就該寄自我介紹信向教授們問招生資訊或研究議題,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熱誠。而且自我介紹信是所有文件當中最容易準備的,所以一定不要放過這個機會。
自我介紹信的寫法
自我介紹信的主旨要明確,務必開門見山讓對方了解寫信的用意。此外,因為詐騙信件很多,為了不被教授或招生負責人誤會,標題要令人產生點開信件的念頭。(也許能參考農場標題或拋出問題請教對方,說不定能勾起教授們解題的好奇心)
初次聯絡時只談研究議題或申請相關的事務,不要談錢。如果對方沒有回覆,可以擇期寄信提醒,但要體諒對方可能需要時間處理你的事情,如果在公務繁忙時一再寄信催趕可能會收到反效果。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一定要掌握外國人的作息,例如英國人早上十點到中午十二點,下午兩點到四點是工作時間,上至院長下至打掃阿姨,只要掌握對方的作息就能接觸到對方。
自我介紹信的格式
1 | To: address |
自我推薦不要侷限於電子郵件
隨著時代進步,自我推薦的管道也不再限於電子郵件,只要有和申請對象接觸的機會,任何途徑都不要放過。
除了官方網站,臉書、推特、Instagram、Youtube等社群網站也是許多學校投放獎學金或申請資訊的地方。若已有預計申請的校系名單,務必追蹤他們廣宣的平台,既能接收攸關申請的最新消息,也能熟悉該校的環境與文化,在入學前就取得往後與對方交流的素材。由於這些媒體的管理員可能同時是該校的員工或學生,積極在網站上按讚留言,可以增進自己和該校的連結(這些網站平常沒什麼人看,外國粉絲這樣熱情,他們的小編應該會很感激你)。
支持文件 (supporting documents)
自傳 (state of purpose)
申請時填寫的線上系統是強調的是過去,但 SOP 強調的是未來,所以要展現你的潛力。你必須在 SOP 中回答兩個問題:你能為學校帶來什麼好處?學校有什麼資源能協助發揮你的潛力?
推薦信
要先寫好推薦信草稿以免推薦人臨時趕不出來,即使對方好整以暇地,草稿也能作為對方撰寫的參考方向。總之要要替推薦人著想,提供完整的參考資料和上傳指南,文檔用 word 等格式方便修正。
履歷 (curriculum vitae)
履歷平常要準備,裡頭不外乎教育、發表、得獎、研究經歷、線上經驗(交換、交流、研討會)、線下經驗(證照、競賽、個人網站)等能證明自己的事蹟。如果成績好的話就把成績放進去,成績不好別拿石頭砸自己腳。語言能力不錯也記得補充,畢竟在還無法實地確認你的能力前,英檢成績就是你唯一的證明(或標籤)。
研究報告 (essay or writing sample)
研究報告展現個人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領域專精程度還有研究的熱誠。考量讀者的專注力,把代表作論文寫成千字摘要即可。若沒有論文發表,回顧文獻、書評、研究計畫甚至是大學期間曾撰寫過的任何文章都可以整理成研究報告。即使是中文撰寫的也可以翻譯為英文,這樣至少不會沒東西給人家看。
獎學金
申請獎學金的心態
公費留考或校方提供的獎學金看似鉅額,但扣除飲食交通、房屋租賃以及購書學習等開銷也所剩無幾,一份獎學金其實根本不夠花。所以,拿錢的時候千萬不要手軟。如果有需求就要盡量拚獎學金,有本事拿多少就不要退讓。因為這些獎學金有許多人競爭,你不申請便被中國或印度等國家的對手拿走(或任何你不願意看到他們拿到獎學金的人拿走)
由於錄取後獲得獎學金的機率會提升,所以錄取後要即刻調查獎學金的申請管道。不只系級、院級、宿舍級乃至校級提供的獎學金,國際學生辦公室 (of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提供的資訊也要特別關注。
獲得獎學金後,得到的不只是經濟援助,也是榮耀。要學會用獲獎紀錄當成談判與溝通的利器,說服對方你需要其他獎學金,而且你也值得受到更多栽培,產生 1 + 1 > 2 的效果(錢生錢的效果)。
最重要的,找資源的進取心和對自己的信心一定要有。以前多爛都無所謂,獎學金是拚未來的潛力,不是你的過去。
申請獎學金的管道
外交部、經濟部、僑委會、科技部、教育部、銀行的獎學金多到看不完,要學會蒐集資訊和取得資源。已經在國外留學的學長姐不能給你錢,但可以向他們探聽獎學金的申請管道,重要的消息往往在小圈子裡傳遞。
公費留考的面試經驗
教育部提供了留學獎金(已出國者,書審)、公費留考(未出國者,甄試和筆試)、百大獎學金(僅博士班),其中公費留考在筆試通過後,將由申請領域內國內各校院長等級以上的大咖來面試,所以平常便該關注國內同領域大咖的動態。
即使心裡很緊張,入場時一定要有氣勢,把玻璃心丟一邊去,拿出你的勇氣來。因為審查委員要確保納稅人的錢投資在有潛力的人身上,在那個場合他們一定電你,把你講得一無是處,這些挑戰都是正常的,笑笑聽過就好。
通常會要求英文對話以確認你能在國外生存,所以沒事多練中英文自我介紹,確保到場不會緊張出糗。此外,公費留考的面試時間通常很短,務必把握有限的機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投審查委員所好。
一入學就思考畢業後的價值
現在就想想十年後想成為什麼人,一入學就要為求職做準備(因為找工作本身也需要練習)。無論之後要走產業還是學術,都要學著從嚮往的結果反推現在要採取的行動,那些等到畢業那天才開始思考未來的人往往等著回國吃自己。
因此,不管當初選擇留學有什麼打算,都要預想回國發展的途徑、留在當地的方法以及在其他國家遊走的機會。放開自己的眼界,不要把成長的經驗套用在陌生環境中。
如果想要留在當地工作,務必要利用志工、實習、研究助理等經驗建立個人與當地的連結。因為你的履歷都是在台灣收集的,對方可能對這些經歷沒有共鳴,所以不要奢望一開始便能全職待在國外,從志工開始也是一個起點,漸漸從事兼職繼而獲得全職工作的機會。(從事學術者也類似,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找到願意收你的老師)
總而言之,走學術要拚發表,走實業要拚經驗,不要把工作和出國當兩回事,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心得
這份筆記其實不只包含上周日的講座,也整理了洪老師之前在中興大學分享的內容。我覺得這系列講座想要傳達的衍生意義有三點:
動起來
人生是自己的,所以不要僥倖。無論之前怎麼過生活,一旦起了出發的念頭,大腦就要全速運轉,思考接下來要採取的行動,然後全力以赴去做。人生可以接受失敗,只要棺材板還沒蓋上,都有機會從失敗中學習經驗而後東山再起,最遺憾是裹足不前,連自己可以走到哪都不知道。
畢竟一場演講也沒辦法細講留學文件的撰寫方式,但如果你的渴望很強烈,也會自己想辦法在網路上找到這些資訊。
敢於勝利
除了熱烈的動機、縝密的計畫和積極的作為,心態上也敢於勝利,捨棄玻璃心、怕丟臉和完美主義等壞習慣。儘管志在出國者對知識分子的形象多少有些期許,或許沒意識到包裝自己或拓展人脈等聽起來很俗的事其實很重要,所以不願意分神去做。
然而內心有原則很好,但做事的時候要權宜。如果對自己的本事有信心,就不要怕別人的評價,能夠提升勝率的事情就去做,取得一次勝利就要想辦法全盤皆勝,不要把機會讓給你認為不夠格的人。
回饋社會
強調務實不是要成為一個自私的人,是要把心思放在值得的人身上。仔細想想平時把體貼、忍讓和謙退用在哪些人身上?在爭取機會的場合軟弱,怎麼對得起一路幫助自己的人,還有那些沒有機會追尋理想的人?
因此,儘管成就自己的過程要狠,但內心要想著怎麼幫助他人,畢竟人類本來就有一堆缺點,世界又這樣不公平,所以需要互助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