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藉由培養技術能深入探討微生物的種類、型態及功能,但其缺點包含:(1)操作繁複導致無法檢驗大量樣本,(2)研究範圍限於可培養的微生物,(3)無法觀察微生物於環境中的表現。所以為了全面研究微生物的生態系統,仍有必要仰賴基於核酸的微生物研究技術。

閱讀全文 »

多樣性指標不只是評估生態保育的依據,也是許多生態理論的參數。在 metagenomics 研究中普遍應用於描述不同生態條件下微生物群集的相似、差異、轉變與重複性。

以人體共生菌的研究為例,研究者想要知道常人和病患的菌相差異、抗生素對腸道菌相的影響以及新生兒共生菌的建立模式與機制,這些研究議題涉及了不同實驗組別和不同時間點的樣本微生物相比較,然而比較的前提是存在描述微生物群集的方式。

閱讀全文 »

李炎的太空生物學是台灣少見的天文生物學專著,不過內容卻虛實參半。前半段摘錄新聞網或部落格報導的奇聞軼事,補充維基百科的條目說明,加上一些感想湊成討論生命起源和地外生命的篇章。然而,參考資料似乎不限於期刊論文,好比「墨西哥人發現外星人寶寶」之類的農場新聞也直接收錄,並沒有加以解釋或編輯。

閱讀全文 »

生命和宇宙的聯繫是《我們就是火星人》的主旋律。大霹靂後的原初核合成(Big Bang nucleosynthesis)雖然僅持續短暫時間,卻製造了宇宙含量最豐富的元素氫、氦。然而隨著空間持續膨脹,溫度下降到無法維持核融合反應,導致原初核合成中止。

直到第一批恆星誕生,最初的元素才在恆星核融合過程中轉變成組成身體的碳、呼吸所需的氧以及胺基酸裡的硫和氮。不過比鐵更重的銅、鉬等微量元素,得仰賴超新星的爆炸核合成。它提供足夠能量形成這些元素,填補了元素週期表其他空白。另外因超新星爆發而四逸的元素聚集為星際氣體,它們的組成成分隨著每次爆發變得越來越多元,成為孕育複雜分子和行星系統的搖籃。

閱讀全文 »

我覺得英文書名(life on the edge)比中文書名更能反映作者的生物觀點。無機物和生命體在肉眼可見的範圍皆遵循牛頓力學,但其差異在於部分粒子的變動能否影響整體的行為。無機物的特性(熱漲冷縮、結晶、……)源於數量龐大的粒子分攤掉個別粒子的隨機特性,因此個別粒子無法影響整體。

但是生命卻可以營造合宜環境,隔離或駕馭不規則擾動,保持個別粒子的特性,進而擴增到整個生命體驅動大大小小的反應,而這種特性可以用量子力學描述。換句話說,生命是在量子力學或古典力學支配的兩種秩序中間的微妙平衡,死亡意味著這平衡被打破,喪失微觀秩序和巨觀秩序的連結。

閱讀全文 »

這本書意在指引專家學者撰寫科普文章以發揮他們的知識影響力。作者強調科學溝通的必要性後,提供了爆紅文章的架構與撰寫流程,接著解釋這些文章引人注目的要素,並且從泛科學網站的文章瀏覽資料中彙整出熱門主題供讀者參考。最末兩章聚焦行銷與傳播,講述如何從寫文推廣到建立個人知識品牌。

閱讀全文 »

此書的內容中規中矩,例如德雷克公式(估計地外智慧生命數量的算式)各項次的含意,SETI(搜索地外智慧生命)和METI(發信給地外智慧生命)的目標和成效等搜索地外生命的熱門議題都點到了。

然而全書列舉多於演繹,舉例不附出處,解釋含糊不清;各章節摻入太多無關細節,前後又不連貫,所以讀起來很乏味。儘管如此,這本拼拼湊湊的書還是比《太空生物學》有意義,至少作者沒有用鄉野怪談來搪塞讀者。

閱讀全文 »

迷茫的人

  當我踏進儀控室的時候,溫斯頓正心不在焉地把玩一顆顯像方塊,方塊中央漂浮著閃爍不定的模糊亮點,隨旋轉或甩動時而攏聚、時而發散。那玩意兒是他前往南極前在智利的宇航博物館買的,跟兩百年前——或說宇宙開發時期的所有玩具一樣廉價,散發著不切實際的樂觀,不過溫斯頓非常喜歡。當時他才剛從哥廷根大學畢業,意志堅定而略顯傲慢,執意鑽研已沒落的洄體天文學。在漫漫長夜的寂寥裡,方塊中的微光總是替代星光,指引他前進的方向。

閱讀全文 »

科學溝通能力究竟有什麼重要性,為何值得投注心力練習?

溝通是學術的一環。科學的進展大抵可以分為「發現新知」和「傳播新知」兩個部分。發覺問題、建立假說,最後設計實驗證明的過程,仰賴研究能力;將新發現以具體而且可信的論證方式傳遞給他人,則仰賴表達能力。

越是非凡的發現,越需要清晰的語言才能充分闡明。因此,除了研究的本領,科學溝通的能力也值得重視。

閱讀全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