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由主線──笑臉男事件和支線──電子腦、義體普及引發新型社會問題組成。

主線外的小故事可以獨立看,不影響通篇劇情理解。但是支線是以公安九課的各幹部為主角(還有思考機器人,塔奇克馬),只聚焦笑面男事件就會錯失了解個別配角的機會。例如每次調查幾乎都是佗古薩上陣,笑面男的突破線索幾乎由這個有家庭沒義體化的new comer給找出來。

不過我覺得笑面男事件結尾有點不過癮,反派顯得不夠力。前頭醞釀的巨大陰謀在夕陽西下的最後一集平淡結束,讓前一集被激起的情緒無處宣洩。

閱讀全文 »

相較於影片,要以圖文解釋複雜動作有許多限制,所以此書的重點不在於老生常談的技術內容,而是引進刻意練習的帶隊觀念。

訓練的目的是在比賽中獲勝。而比賽取勝則是我方投、打、傳、接等基本技巧,以及戰術、補位和佈陣等團體默契勝過對方。

流於形式的訓練無法讓技術進步,惟有發現真正的不足,思考進步方法並付諸實行,才是訓練的根本意義。

閱讀全文 »

本文是 Mitalk 4 講座「科普如何當飯吃?」的聽講心得,陳俊堯老師在演講一開始先回答了這問題,再一一告訴我們,如果無法靠寫科普賺錢營生,那麼從事研究的學生、老師和學者們,到底有什麼理由勞心費神去寫科普文?

科普如何當飯吃?做夢吧,科普怎麼可能當飯吃。

閱讀全文 »

既然我不是微生物學家,也沒成果可以投稿,而且也沒人逼我報名,為什麼我想參加 MiTalk 年輕科學家工作坊?

閱讀全文 »

人體腸道菌群建立攸關個體健康,為理解與菌群相關的致病機制並精進目前的干預治療手段,腸道微生物學應逐步從關聯分析邁向機制研究。

過往累積的數據已辨識出許多影響菌相的外在因素,為了發掘導致現象的機制,本文試圖以生態理論和調控原理連結觀察與機制,探討可能反映飲食作用機制或菌群演替原則的現象與問題,期望可以指引出往後研究的方向。

(此文是「生物調控原理」課程的報告。這門課以系統論與建模思維,重新介紹遺傳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課程中講授的觀念。我嘗試用課堂上學到的方式,思考微生物學的研究。那時候趕著交報告,沒有很完整發展想法,也沒辦法用資料實證。現在看來除了點子天真了,可行性也受限於總基因體定序資料的精密度。儘管如此,我相信老師的建議是對的:「有想法就寫出來跟大家分享,即使只幫到一個人、只幫到自己也好。」)

閱讀全文 »

最近進度報告剛結束,在老師指點下發現研究策略和內容有些問題,若想要準時畢業勢必受限於時間與精力。在面臨這般困境的情況下,看到魔球簡介中斗大的副標:「逆境中求勝的智慧」,讓我決定研究一下看看能得到什麼啟發。

閱讀全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