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調控原理的上課筆記
我在上課的時候發現,把任何定義裏頭的名詞換成人生,聽起來都會很有道理。
我在上課的時候發現,把任何定義裏頭的名詞換成人生,聽起來都會很有道理。
相較於影片,要以圖文解釋複雜動作有許多限制,所以此書的重點不在於老生常談的技術內容,而是引進刻意練習的帶隊觀念。
訓練的目的是在比賽中獲勝。而比賽取勝則是我方投、打、傳、接等基本技巧,以及戰術、補位和佈陣等團體默契勝過對方。
流於形式的訓練無法讓技術進步,惟有發現真正的不足,思考進步方法並付諸實行,才是訓練的根本意義。
本文是 Mitalk 4 講座「科普如何當飯吃?」的聽講心得,陳俊堯老師在演講一開始先回答了這問題,再一一告訴我們,如果無法靠寫科普賺錢營生,那麼從事研究的學生、老師和學者們,到底有什麼理由勞心費神去寫科普文?
科普如何當飯吃?做夢吧,科普怎麼可能當飯吃。
既然我不是微生物學家,也沒成果可以投稿,而且也沒人逼我報名,為什麼我想參加 MiTalk 年輕科學家工作坊?
人體腸道菌群建立攸關個體健康,為理解與菌群相關的致病機制並精進目前的干預治療手段,腸道微生物學應逐步從關聯分析邁向機制研究。
過往累積的數據已辨識出許多影響菌相的外在因素,為了發掘導致現象的機制,本文試圖以生態理論和調控原理連結觀察與機制,探討可能反映飲食作用機制或菌群演替原則的現象與問題,期望可以指引出往後研究的方向。
(此文是「生物調控原理」課程的報告。這門課以系統論與建模思維,重新介紹遺傳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課程中講授的觀念。我嘗試用課堂上學到的方式,思考微生物學的研究。那時候趕著交報告,沒有很完整發展想法,也沒辦法用資料實證。現在看來除了點子天真了,可行性也受限於總基因體定序資料的精密度。儘管如此,我相信老師的建議是對的:「有想法就寫出來跟大家分享,即使只幫到一個人、只幫到自己也好。」)
最近進度報告剛結束,在老師指點下發現研究策略和內容有些問題,若想要準時畢業勢必受限於時間與精力。在面臨這般困境的情況下,看到魔球簡介中斗大的副標:「逆境中求勝的智慧」,讓我決定研究一下看看能得到什麼啟發。
自我意識是人類最珍貴的特質,但伴隨著思考能力而來的,卻是對消亡的恐懼。雖然嬰兒在出生時沒有被灌輸死亡的觀念,但從季節更迭、花開花謝和親人離世等跡象中,他們也會留意到,有些東西會因某個原因「永遠消失」。
隨著成長,不祥的事例逐漸累積心中。儘管一開始可能無法理解,但從大人的反應,孩童也知道這些現象不會是好事情。一旦他們意識到自己終將面臨相同的命運,孩童的生活便蒙上了死亡的陰影。
這學期我選修了蔡東湖老師的「科學論文的結構與撰寫」。經過三個月洗禮,雖然研究進度一籌莫展,卻對發表 SCI 論文充滿自信。
我在這篇文章整理了課堂和講義提及的重要原則,但寫作能力其實要在實作中磨練。所以蔡老師建議我們以後閱讀論文,除了科學內涵以外,也要學著提煉文章的結構,收集常用的句型,畢竟:「寫 paper 沒那麼難,你看個五篇就會寫了。」
(科學論文的文章架構和句型模板可以參考廖柏森老師的著作。)
撇除雷文霍克和虎克那個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以展示風雅的時代,微生物學的重大發展皆與解決釀酒、蠶業、農業等產業問題息息相關,而人體微生物學也是源於臨床應用背景。
(Forum on Microbial Threats. (2006). Ending the War Metaphor: The Changing Agenda for Unraveling the Host-Microbe Relationship-Workshop Summary.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最近老是流鼻水,所以趁著書報討論停課到學校附近的耳鼻喉科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