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做到的,是解釋道德、愛、心等被視為人類存在重要價值怎麼演化出來。Wilson 推廣其多層次擇汰學說,主張那些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的特質,是群體選擇與個體選擇的結果。(這讓我挺好奇的,就我理解 Wilson 的社會生物學應該也是基於親緣選擇學說,但在此書中,他的立場卻反駁親緣選擇學說。這也許要多讀一點演化學說的發展,以及 Wilson 近年的著作才會知道為什麼。)
Chu et al. (2017). Maturation of the infant microbiom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cross multiple body sites and in relation to mode of delivery. Nature medicine.
近期,基於 16S rRNA 等分子的微生物學技術逐漸用於研究複雜的微生物生態學,但是僅有少量的研究採分子技術研究嬰兒腸道微生物。例如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即用於定量分析源於不同飲食型態的嬰兒腸道微生物樣本,然而這類技術的研究範圍受限於引子的種類。
PCR 及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更常用於微生物生態學研究。PCR 和 DGGE 配合定序技術能夠有效地鑑識分類群,而相關技術也已被用於研究與早產兒之壞死性腸炎有關的細菌。因此,Favier et al. 使用 PCR-DGGE 探討兩名嬰兒的排遺樣本,以了解腸道細菌群集在產後十個月內的演替。
此研究探討與嬰兒飲食相關的腸道微生物相差異,但標題與文中強調的是以分子技術研究相似主題的開創性。因此,Favier et al. 首先提出困境:腸道微生物研究受限於可培養的細菌種類。
這問題顯然不是 Favier et al. 發現的,但為什麼前人沒辦法解決,此研究卻能夠克服克服?為了解釋這點,Favier et al. 提到了分子技術的發展使難養菌的研究便得可行,再比較不同分子技術的優劣,以支持研究的合理性。
哺乳與餵配方奶之嬰兒的雙歧桿菌及乳桿菌多樣性區別
Satokari et al. (2002) Diversity of Bifidobacterium and Lactobacillus spp. in Breast-Fed and Formula-Fed Infants as Assessed by 16S rDNA Sequence Differences. Microbial Ecology in Health and Disease.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sation、dot blot hybridisation, and 和其他以 PCR 為基礎的分子技術能更精確地辨識微生物組成差異。因此 Satokari et al. 使用 PCR 及 temperature or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等技術研究腸道微生物的 16S rDNA ,比較哺乳和餵配方奶的嬰兒在離乳前後,Bifidobacterium 和 Lactobacillus 等與哺乳相關的菌群組成差異。
Satokari et al. 試圖以基於 16S rDNA 的分子技術研究嬰兒腸道微生物,解釋以培養為基礎的研究得出的衝突結果。只是作者沒有在導言中說清楚為什麼採用其他技術就能克服不同研究的矛盾,也沒有講解為什麼目前沒有相似研究的原因。畢竟各研究結果有異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研究族群、材料、方法的差異,我覺得如果作者能解釋採用新技術優於統合分析等方法的理由,那這篇論文的問題脈絡便更清楚了。
利用 PCA 和 T-RFLP 比較不同年齡之嬰兒排遺微生物相
Wang et al. (2004) T-RFLP combined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comparison of fecal microbiota in infants of different ages.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Amarri et al. (2006) Changes of Gut Microbiota and Immune Markers During the Complementary Feeding Period in Healthy Breast-fed Infants.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鑒於這些困難, Magne et al. 統一研究對象的飲食內容(餵食相同的配方乳),並將嬰兒的飲食階段分為哺乳期、哺乳配合配方乳、僅餵食配方乳三個階段,使用 PCR-temporal temper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評估排遺樣本內的微生物在離乳期間的變化,以了解飲食轉變對於腸道微生物的衝擊。
主題:嬰兒腸道微生物相與飲食行為轉變的關係
觀察:在開發中國家裏,哺乳嬰兒的痢疾與呼吸道疾病盛行率低於提早添加副食者
假說:飲食影響腸道微生物組成、部分微生物能防範病原入侵、哺乳能助長益菌發展)
預測:添加副食對嬰兒腸道微生物相可能有別於哺乳的影響)
缺口:既有研究沒有控制飲食型態、飲食轉變是漸進過程
解方:控制飲食內容、分期觀察
目的:透過前述解方研究腸道微生物相在飲食轉換期間的變化
影響嬰兒早期腸道微生物組成的因素
Penders et al. (2006)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early infancy. Pediatrics.
因此,Penders et al. 在荷蘭施行了一項前瞻性研究,分析千餘名足月嬰兒的排遺樣本,以透過大規模的調查,來評估影響嬰兒早期腸道微生物組成的多種因素。
可能因為這是項探索性研究,所以論文中沒有把問題描述得很清楚。
主題:影響嬰兒腸道微生物相的因素
疑難:樣本數不足以符合隨機分派的標準,以至於無法排除干擾因素的影響
策略:使用更多的樣本
利用即時 PCR 和北方墨點法定量嬰兒排遺內的腸道細菌
Hopkins et al. (2005) Characterisation of intestinal bacteria in infant stools using real-time PCR and northern hybridisation analyses.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Bezirtzoglou, Tsiotsias, and Welling (2011) Microbiota profile in feces of breast- and formula-fed newborns by us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naerobe.
簡而言之,此文的核心概念是:「測量微生物的方法很重要,過去的方法不好,所以我採用新方法來研究微生物。」不過雖然說明了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沒有解釋為什麼 FISH 比其他技術好。不過這也許是當代的常識,所以才沒有特別提點。
人類嬰兒排遺樣本內的腸道微生相在首次引入副食後的決定因素
Fallani et al. (2011) Determinants of the human infant intestinal microbiota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first complementary foods in infant samples from five European centres. Microbiology.
(1) 早期發生在嬰兒腸道微生物的事件可能對慢性疾病的發展有長遠影響。(2) Fallani et al. 先前曾指出腸道微生物初期的拓殖深受嬰兒飲食行為、分娩方式、國籍和抗生素施用影響。(3) 在此研究中,Fallani et al. 則要檢視腸道微生物在離乳期間的變化。
Galazzo et al. (2020) Development of the Microbiota and Associations With Birth Mode, Diet, and Atopic Disorders in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Stoo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Infancy Through Early Childhood. Gastroenterology.
我們所知的生命形式有許多共同特徵,例如遵循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以 DNA 為遺傳系統、使用特定手性的醣類和蛋白質等。然而既存生物的共同性源於最後普適共祖 (Last Universal Common Ancestor, LUCA) 的祖徵,探討哪些祖徵為歷史因素的偶然,哪些祖徵為形成生命的必然,是了解既存生命這項特例以及生命自身原理需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