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找指導教授指南

這篇文章是我找指導教授的經驗談,希望能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搞不清楚狀況,但還是想要讀研究所的人。

徬徨的理由

找指導教授不該是考上研究所後才要煩惱的事情。理想情況下,選讀碩士班是一個人在大學期間培養充分知識並了解學界現況後,衡量能力與興趣所作的慎重決定,因此「要讀哪間學校?要跟隨哪個老師」這種問題早在參與考試前就已經決定好了。

不過,有些人其實對未來不抱明確想法,只因不知該何去何從或對學界、業界有錯誤期待,便興沖沖報名考試,進了學校後才開始煩惱要怎麼選指導教授。

有沒有這樣的人啊?

當然有,就好比寫了這篇心得的我。然而經過一個月的努力我終於找好指導教授,期間得網路上許多先進的文章幫助,所以也想把這段經歷寫成文章,獻給所有站在大學與研究所邊界徬徨不已的人。

追根究柢,徬徨源於無知。無知導致沒能掌握狀況,不知何處使力,面對出社會的壓力時心有餘而力不足,最終產生不安。不論是逃避或拖延都會阻礙人們求知,因此解決無知的第一步就是勇敢審視自己,哪個教授和學校適合你都要從人生經歷和生涯規劃中尋找答案。

從自己出發

先別急著找資料,得確認自己的需求與嚮往後才會有篩選標準,因此想想三個問題:

  • 「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 「為什麼要讀 OO 系/所,而非 XX 系/所?」
  • 「為什麼讀這間?」

這些問題很可能在面試前就已經思考過了,但這回要拋棄迎合教授的答案,在入學前好好考慮到底要不要讀研究所。如果是為更好的薪資待遇,除了查清楚這是否為職場現實,也要計算投入碩班的機會成本。不為收入的人,需確認究竟是喜歡「接觸已知」還是「探索未知」,學習的人只需面對個人的未知,但研究者卻要面對全人類的未知,這種壓力會降低學習的樂趣。所以只是喜歡學習新知者未必要讀研究所,即是做各行各業都能持續充實自我。

若立下讀研究所的決心,便要檢查有沒有選錯學校和系所。差異較大的學科可以從簡介教科書判斷,至於名字相同或相似的系所就得查詢它們的網站,看看各自偏重何處。檢查無誤就開始調查指導教授;發現念錯系則要考慮重考或和現實妥協找理由念下去。

在反思的過程中,也許會有些疙瘩:「我是真的有興趣讀,還是找個理由讓自己不要瘋掉?」不過興趣並非決定生涯的關鍵因素。研究不可能只鑽研有興趣的部分,必定包含其他無趣的細節。就算如願找到契合興趣的實驗室,一旦興趣變成職業,行政瑣事和競爭壓力都要連帶承擔。所以我認為一再強調興趣很糟糕,很多時候就算沒興趣也會硬著頭皮上,因為驅動我們的不是喜歡什麼東西,而是想要成為什麼人,想要做什麼事情,簡言之就是「理想」,我們不是逃避痛苦或追求歡快而活,是為追逐理想而活。

以這觀點來看,職業難度和個人能力只會限制實踐理想的途徑,不會規範理想的內容。讀研究所固然辛苦又有風險,它不會是「無處可去」的去處,然而有任何職業可以當避風港嗎?就是志願役,長官也希望你進來是為了當兵掙榮譽,而不是做不來其他事情才簽下去。僅因能力不及便轉換跑道,那碰上新困難時要逃哪去?重點不是依照能力分類職業,而是評估能力思索怎麼在職業中發展。

能確定志向的話,不用在意興趣和能力,也不須執著是從小的夢想還是剛剛想出來的理由,沒有根據的理想都比沒有想法好,有了目標至少能看出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作錯時知道該修正該往哪走,而不是在原處發慌。

查詢教授資訊

雖然很多事要進了實驗室才知道,可是也不能把選指導教授交給運氣,蒐集越多資料就能消除越多機運成分。由於我還沒開始讀碩班,所以沒能力分享「如何找到好教授」,僅列舉能取得資訊的網站,至於資訊涵義可以讀其他心得或請教前輩獲知。

系所網站/個人網站

系所簡介僅用於排除不合需求的領域,不能當作選老師的依據,因為它只概括了實驗室曾作過的題目,沒有細講現在作些什麼,因此可能和實際情況不符。

科技部研究人才查詢

著作和學經歷公布在系所網站上,實驗室計畫要到「研究人才查詢」才找得到,網站會列出計畫名稱和經費多寡,能看出近期實驗室的研究主題。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學長姐的論文最能看出實驗室的研究方向,這網站不只可以找從前的論文,還能畫出這些論文涉及知識的心智圖。查資料時可以從這裡下手,熟悉背景知識後再把同主題的文章集中一起看。讀到能夠大略講出研究材料、方法和目的即可,重點是和自己有什麼關係,想要研究哪一項?又需要什麼本事?老師還有沒有做?真的搞不清楚的地方便等面談時提出。

準備個人資料

錄取後的個人資料不用寫求學心路歷程以及讀研究所的憧憬和動機,可以聚焦學識素養和研究興趣。若覺得寫成文章很困難,就用方便搜索的表格呈現。盡可能言簡意賅而且明確具體,節省時間也透漏表達能力。一份簡歷包含以下資訊:

  • 基本資料:姓名、學歷、科系、相片、聯絡方式
  • 學識狀況:語言能力、在校總成績、專業技能、修課履歷
  • 學術興趣:學術興趣、背景知識、碩班關聯性
  • 附件:專題報告、專題經驗、成績單、讀書計畫

簡歷隨面談信寄出前檢查有無在檔名標記姓名、身分、學校、日期等資料方便老師檢索。面談前印成紙本帶去,讓老師可以即時參考。

聯絡教授

面談預約信

標題寫「新進研究生面談預約」,後面同樣標記姓名、身分、學校。開頭介紹身分來歷後向老師說明目的,即向老師約時間請益研究主題的細節和實驗室運作方式。這段可以把查資料時整理的問題扼要提出,讓老師預先準備。繼而列出幾個時段供挑選,並表示「若這幾天皆不可,由學生配合老師可行的時間」,再列出自己不行的時段。最後向老師道謝,註記附件內容和聯絡方式。
預約信本文不用多,充實附件備查即可,但要注重禮節。即使老師回信不拘形式,還沒熟識之前正式一點不會有壞處。

時間確認信

若老師告知無法收學生,回信表示感謝;同意面談,則寫確認信回報拜訪時間。重開「面談時間確認信」,由於之前已經寄過信,所以簡化寒暄直接說明何時拜訪,然後告訴老師拜訪前會寄信或打電話提醒。老師遲不回信者再接再厲,表達已聯絡卻沒回應,或向所辦詢問老師是否忙於公事,麻煩他們轉告。

提醒信

假設沒有回信確認,或是面談時間在兩周後,那麼得在訪談前一、兩天寄提醒信,免得老師忘記。我之前覺得老師都大人了,沒必要耳提面命,結果面談當天被放鴿子,所以凡事還是謹慎一點比較好。

面談

教授想從推甄面試看出學生優劣,但考後面談則是學生想挖出網路沒有的資訊。他人評語或教授自述是二手資料,面談當下教授的回應語氣、肢體動作和表情態度能直接看出他是怎樣的人,所以要把握面談此時此刻,除了交談內容也要留意其應對方式。

面談前一天

寄送提醒信以免老師忘記面談,準備行李和整理問題。

面談當天

穿著整齊服裝,攜帶個人資料、紙筆提早出門。容易緊張的同學可以準備一張備忘錄。緊張時會不知所措導致表現失常,但並非無法克服,只要預先設下指引,讓自己知道該做什麼,就不會胡思亂想或腦袋放空。具體的方法是在面談前在一張卡片上標註面談開始到面談結束每個階段要做什麼/要問什麼問題,讓冷靜的自己指導慌張的自己行動。

面談前

老師遲到時,先到所辦確認下落,老師忘記赴約的話再次聯絡,最好的情況是能在同一天完成,不過即使老師不在也可以拜訪學長姊,問「當初為什麼選這個教授?」、「進來之後和期待有什麼落差?」、「還有找過其他教授嗎?」,藉此探聽目標老師和其他老師的資訊。

面談初期

打招呼說明來歷之後,若老師有意主導節奏就順著他,需要額外提問時再插入。沒有的話照預設的流程跑,自我介紹並講清楚面談目的後即可發問。

研究主題

因為每個人對網路資訊理解程度不一,所以研究主題的問題比較多樣,但原則都是「消除個人理解和實際情況的差異」,試著跟老師解釋自己的想法,向他確認有無錯誤。可以問的包括「實驗室還在做我想做的題目嗎?」、「實驗室擁有的技術能否支持我想做的題目?」、「這些題目和我想像的差在哪?」、「研究生可以做到什麼程度?」、「能力可能無法應付那些題目?」、……等,哪裡有問題就問什麼。

實驗室運作

實驗室運作就是通用問題了,大家關心的都差不多:老師怎麼帶學生?(親自帶/委任他人)、怎麼決定論文主題?(自己找/老師給/接計畫)、作息(上下班時間、周末)、討論會頻率和形式、研究費、修課規定、給題目時間、其他要求、……等。當然有些不方便問得可以改問學長姊。

請教

最後抱著向研究前輩討教的心情問些問題吧,不同的教授會有不同反應,很有趣的。流程跑完後跟老師道謝,說明會再聯絡便結束了。

簽指導教授同意書和以後

整理資料後把教授排序,選出要進一步聯絡的人選,發信詢問指導意願,再會談一次當面確認後就可以簽指導教授同意書了。

不過這樣反覆面談、找資料會不會錯過一些熱門教授?我想這不是大問題,對於沒有想法的人而言,熱門不熱門只是片面之詞,怎麼知道合不合適?不如好整以暇蒐集情報,再三確認後才下手,畢竟忙碌至此,研究生涯也才剛到了起點,若為了搶快卻搞錯方向一點意義都沒有。

註:如果還有其他問題,都可以留言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