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棒的基礎》
相較於影片,要以圖文解釋複雜動作有許多限制,所以此書的重點不在於老生常談的技術內容,而是引進刻意練習的帶隊觀念。
訓練的目的是在比賽中獲勝。而比賽取勝則是我方投、打、傳、接等基本技巧,以及戰術、補位和佈陣等團體默契勝過對方。
流於形式的訓練無法讓技術進步,惟有發現真正的不足,思考進步方法並付諸實行,才是訓練的根本意義。
以提升實力為目標進行訓練
訓練的目的是讓球技進步並在比賽中展現成果。和比賽相比,訓練佔了球員大部分的時間,為了讓訓練契合進步這個目的,訓練必須有效率,讓有限的時間更加充實。
想要進步的衝動源於有所不足的自覺,但進步的關鍵在於思考。球員必須思考練習的目的,從中察覺自己的弱點,並時刻檢討是否因練習而進步。
若否,則要找出原因,而非一味加重練習量。先了解自己的不足並專項特訓才有機會克服弱點,逐步達到原先辦不到的事。
此外,雖然球員可以在比賽中累積經驗,但不能僅憑密集的賽事提升能力,因為比賽多屬成果驗收,欠缺讓球員進步的時間。
技術有意識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的部分
每個球員都有個性,優於無意識的習慣難以改變,所以明確的建言很危險。若球員無法體會教練的指導,過於明確的指示會使球員只注意到建言的表面,而忽略沒提到的重點。
此外,當球員專注於達到教練的標準時,也會為了矯正無法改變的錯誤而顧此失彼。
是以,指導球員時要採用類比或感性的詞彙,讓球員理解技術的意象而非規範。至於較明確的技術,可以在不影響個性的前提下,從可以意識的部分開始改進。
(可以參考《魔球》這段話:「這就是為什麼差勁的打者反而會成為最棒的打擊教練。他們不會逼你學他們,因為他們當年太爛了。(p. 226)」)
養成球員自我思考的習慣
團隊意識、自主思考是運動的重要資產。
運動是自主思考並採取行動的活動,所以別等待指示。比賽時雖然有教練和隊友提點,球員仍要主動思考下一步並提前準備,以期反應時間縮短。
能力可及便自主行動,不可及就勇於發問,別讓問題懸著,重點是要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賽場上要彼此協調互相指揮,在訓練時判斷錯誤也不要緊,重點是養成表達意見的習慣。
培養比賽默契的方法是建立共識,例如討論一份補位方法、暫停時機,並且在賽場上互相提醒,大喊、比手勢等等。
最後,沒有進步也會有收穫。身為教練,不該為辦不到的事情責備球員,但是要追究能力可及卻不願努力的事。
高掛球鞋後讀
大學花太多時間在打壘球,畢業時感到無盡的空虛,那段光陰似乎對人生一點幫助也沒有,還增添不少苦澀。所以我總跟朋友講:「早知道就進實驗室,去打工、找實習,做啥不好。」
重新翻這本書,也只是想說服自己有從打球學點有用的東西。但是,棒壘球要怎麼搭上我現在的職業呢?我後來發現《少棒的基礎》提倡的帶隊觀念和刻意練習的精神相符,都主張進步需要訓練和回饋並重。
所以,也許可以說我從打球體會了刻意練習吧?另外,因為屢戰屢敗又沒什麼人和資源,也漸漸習慣從爛咖的角度思考要怎麼克服障礙,例如學會厚臉皮鑽漏洞之類的非典型途徑。
可是這些東西得靠打球才學得到嗎?我想不是。因此,與其苦惱過去有什麼價值,不如積極規劃往後的人生。若真想探討所作所為的意義,那麼打球只是成為我自己的必要條件而已。
好吧,現在已經沒有球員可以訓練,我得學著成為自己的教練。
留言
Stanley Huang,2020年2月2日 晚上8:46
同意這句
這就是為什麼差勁的打者反而會成為最棒的打擊教練。他們不會逼你學他們,因為他們當年太爛了。
或許也可以說,差勁的打者反而知道大家問題可能出在哪,所以更能對球員的問題感同身受
超級boy,2020年2月3日 下午2:17
應該說,教學時若要求球員的動作與教練一致,那球員很有可能為了達到標準而顧此失彼。由於差勁的打者不會逼你學他們,所以能避開這項教學錯誤。
至於能否對球員的問題感同身受,我覺得跟球技無關,而是跟教練的背景有關。所以不同類型的教練能幫助到不同類型的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