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統計》

知乎上有段軼聞可以很好地形容我讀《戲說統計》的心境:

以前上新東方時候聽老師講的,說以前老俞還講課的時候,特別陶醉,做完題對答案,就問“有沒有人哪道題不懂啊?”要是有人提問題的話,老俞總是深情地看一眼題目,然後放下手中的教案,說:“同學們啊,這道題讓我想起了當初創業時候的的一件事,balabalabala”短短幾分鐘的就能把全班人講的如痴如醉,然後來一句“好的,大家還有哪道題不懂嗎?(阿冰,知乎)

讀《戲說統計》是因為我很喜歡李連江老師的另一本書。教讀者怎麼走入和走好學術這條路的書有很多,例如讀《別鬧了,費曼先生》可以立志,讀《你和你的研究》讓人不忘摘星,讀《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則能學習踏實做事。

然而李老師的《在學術界謀生存》卻教讀者在了解自己是個平凡人後,怎麼面對期望落差,怎麼處理生涯焦慮,怎麼不負自己的使命與期待。因此,得知他還有一本既講統計也談學術生涯的著作時,便到圖書館借來看。

在經驗分享方面,《戲說統計》的立論與《在學術界謀生存》一致,皆勸勉讀者在看清事實後仍保持積極,追求自我的價值與肯定,例如:

人生的智慧在於準確判斷自己,欣然接納自己。(144)

設立現實的目標,才能建立自信。(287)

看過,看不懂,很好!好在哪裡?好在創造了機會。看不懂,讓人不快,不憤不啟。(292)

這些原則跟我讀了一些書、問了一些人而且親自碰一次壁後體會的想法一樣:多做事,少幹話;爭取機會,別找藉口;把握現在,不要懊悔過去;用指標衡量進展,但不要用指標定義自我價值。

至於描述統計的內容,對學過統計學的讀者而言可能較淺。作者用了許多篇幅討論詞彙的含意,也試圖澄清專有名詞的命名邏輯。例如 variable 應譯為變量還是變項?而 variable 的三層意義,即事實與反事實之別(因果推論)、個體屬性的日新月異(縱向研究)、屬性的因人而異(橫斷研究),為什麼攸關研究設計?

這些立論初學者讀來可能恍然大悟,但要應用於實務難題時恐怕無從發揮;而有經驗者讀來或許覺得有趣,但可能會發出「早點知道這種理解方法」的喟嘆,畢竟自己已度過瓶頸,如今不需要這樣的輔助才能理解抽象概念。

此外,書中多以比喻取代公式推導來解釋統計觀念,但能否理解作者的比喻與推理則見仁見智。例如作者雖然很用心講解樣本分布、抽樣分布和誤差分布的關係,但對這些觀念已經有定見的人來說,比喻與借代反而有可能阻礙讀者理解作者想傳達的意義。

總結對《戲說統計》的看法,我會說這本書是很私人的著作,是作者盡到傳承與坦率之義務的著作。

李老師(即作者)曾寫道:「最有效的誤導方法就是培養學術明星,製造學術天才,甚至奇才」,也在這本書提到「學者要盡到承傳的天職,對學生坦誠自己求學的辛苦是本分 (012)」。《戲說統計》記錄了李老師學習統計時遭遇的難點和克服這些困難的方式,未經歷這些困難的讀者可能覺得行文囉嗦,但有共鳴的讀者或會感到助益匪淺。

畢竟讀者很多元,一本著作有這樣兩極的評價也不是什麼問題。我覺得教育講究感同身受,即使是再簡單的問題,若有一位搞不懂的學生,便需要一位能讓學生搞懂的老師。假設不存在這樣的老師,那位學生自己搞懂以後能指導曾跟他一樣迷惘的學生,不也是一樁美事嗎?

書中還有一些有意思的句子摘錄如下:

我認為教師的功勞不是教知識,而是鼓舞學生。知識可以教,但要靠學生自己刻苦研究才能學到;能力不能教,只能靠學生自己鍛鍊提高。學生學知識,長本領,出成就,都靠學生自己。教師起什麼作用呢?教師的責任主要是影響學生。用什麼影響?就是以書本上的知識為手段,幫助學生樹立自己的學習目標,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鼓勵學生艱苦努力,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潛力,促使學生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代序,車銘洲)

教師的主要功勞就是給學生偉大的刺激,偉大的鼓舞。教師要在課堂上把學生的學習精神、奮鬥精神鼓舞起來,教師的作用就是刺激和鼓舞,用敲鑼打鼓的方法振奮學生,讓學生努力。(代序,車銘洲)

… 學生造就老師。老師的成就有學生的貢獻,不是教師自己本來就那麼優秀。必須有優秀的學生,教師才能進步,這是我堅信不疑的。(代序,車銘洲)

教師刺激學生,學生就會跟教師研討,有研討,就能出成就。老師的智慧是學生敲出來的,學生很優秀,總是敲打教師,教師就進步了。(代序,車銘洲)

在方法論中,術語歸根結蒂是「約定」。約定俗成,遊戲能玩下去,溝通有效,誤會不深,就沒有必要更改術語。(008)

不怕了,就是學會了;敢用了,就是學通了;用對了,就是學精了。(011)

琢磨怎樣化繁為簡,化平淡為有趣,化有趣為智慧,也是教書的樂趣。(012)

英國哲學家奧斯丁說,通常情況下,我們需要的不是被告知,而是被提醒。方法論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醒我們注意思維的漏洞與陷阱,(027)

常是相對的,變是絕對的。常是異常,無常是常。常往往是希望的目標,不是研究對象。希望常,是因為害怕變;提倡常,是因為現實中有不可阻擋的變。所以,「天不變,道亦不變」是個訴諸虛幻奢望的討好建議,不是基於事實研究的明智建言。話說回來,因為變是常態,也因為變很難把握,所以保守是明智,求變是進取。(027)

對人生來說,日新月異之變是唯一能直接觀察的變。人生之所以難,之所以有趣,歸根結蒂是因為人能意識到這兩種變化,試圖打通這兩種變化。我們看到種種因人而異之變,自然會想到自己日新月異之變。問題在於,這兩者之間,只在很有限的程度上相通,而且我們很難準確知道到底在什麼程度上、在哪個方面相通。(037)

人生的智慧與藝術,關鍵就是在正確的時候採納適當的價值觀。人生不能沒有希望,希望來自相信因人而異之變與日新月異之變相通;然而有希望必然有失望,失望來自二者經常並不相通。(037)

人生的關鍵是發現和發揚正態分布對自己有利的屬性,躲避和弭補正態分布對自己不利的屬性。 (139)

… 最難判斷的就是我們的相對位置,而平均值和標準差可以幫我們確定自己的相對位置。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關注平均值和標準差,就是希望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也是希望改變我們的地位。人生的苦悶在於,無論我們做什麼,都既糾結於平均值,也糾結於標準差。(141)

年輕時要努力奮鬥,因為自己的位置是不確定的,自己的潛力是未知的。但是一定要注意,人生的舞台有很多,人的能力有多面,千萬不要覺得人生只有一條路。你在這一條路上可能平平,在另一條路上卻可能優秀。一方面要堅韌不拔,另一方面要靈活機動,才能找到你最擅長做的事。(145)

研究生是學者最畏懼的讀者,他們會跟老師說,你把數據庫給我,我重複做一遍,跟你學。(185)

無論學什麼,都分兩個功夫:一個是投入時間學,另一個是用心琢磨怎麼學。又投入時間學,又用心想,就會慢慢找出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哪一天你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了,你就學會了。(262)

[^*] 李連江 (2017)《戲說統計:文科生的量化方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