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生物學》
李炎的太空生物學是台灣少見的天文生物學專著,不過內容卻虛實參半。前半段摘錄新聞網或部落格報導的奇聞軼事,補充維基百科的條目說明,加上一些感想湊成討論生命起源和地外生命的篇章。然而,參考資料似乎不限於期刊論文,好比「墨西哥人發現外星人寶寶」之類的農場新聞也直接收錄,並沒有加以解釋或編輯。
中段改編自美國國家太空生物研究中心發表的《人類在太空的生理學》(Human Physiology in Space),這是太空生物學(Space biology)的一環,雖然和字面上的涵義和天文生物學(Astrobiology)相似,但是前者研究太空環境對既有生物的影響,後者探討生命是怎麼來的。
太空生物學有許多實用價值,例如若能了解動物的生理變化將有助於設計太空人的健康維護措施,而掌握植物的太空生理學知識也能應用在太空農業上。至於微生物生長繁殖的狀況,則與天文生物學息息相關。由於各行星可能因隕石衝擊而把表土拋向太空,假如土中的微生物能捱過最初的撞擊,並在微重力、高輻射的極端環境存活,便有機會把生命播種到其他星球。
此書各章節較為零碎,例如第一部分看起來像鄉野奇談、第二部分讀起來像人體生理學課本,較難看出與主題的關聯。此書末以幾篇應用藍菌淨化代謝廢物的實驗報告作結。查詢了作者與其研究生的論文,發現原文僅提到可處理畜牧業或廚餘廢水,沒說明是否能應用在太空船的維生系統,因此這部分內容可能是作者自行延伸而來。
這部分有點可惜的是,作者用很大的篇幅(幾乎把整份論文貼了上來)來強調藍菌具有生物淨化的潛力。可是,閱讀以太空生物學為題的作品時,會期待能了解太空與畜牧環境差異,以及應用時會碰上的困難,但是作者較少著墨這些問題。
- 1.李炎 (2017)《太空生物學》,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