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職業是網路小說家:韓國人氣作家的致富寫作教室》
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是綜合榜的暢銷書,而是YouTube、網路漫畫、遊戲、Netflix等。下班回家的路上,在客滿的地鐵裡用手機看網路小說的讀者,因為周邊環境嘈雜,再加上一整天上班後的疲勞,使得他們的眼睛十分乾澀。你覺得他們會想看哪種句子呢?
讀者要的是趣味性!還有情感的宣洩!以及能夠讓他們忘記苦澀人生的汽水!網路小說家則是販售趣味性的人,所以商業價值當然比文學性來得重要。……網路小說是個完全繞著讀者轉的市場。
鄭穆尼(2021),我的職業是網路小說家:韓國人氣作家的致富寫作教室。
作者鄭穆尼是韓國一名網路小說家。據她所述,她從小就有撰寫文章的習慣,也屢次在各大文藝獎獲獎。不過在獲頒新春文藝獎得獎以後,卻遲遲未能出道。不過她仍夢想自己能以寫作維生,於是毅然決然地投入陌生的網路小說領域,經過退稿、惡評、乏人問津等掙扎,終於以網路小說家的身分出道,獲得一筆堪比正職的收入。
這本書是作者的經歷總結,內容涵蓋從事網路寫作營利的方方面面,介紹了網路小說與紙本小說的差異、韓國網路小說的平台與生態、出道與發跡的途徑、寫作與投稿的指引以及職業小說家的心態調整等等。作者也大方在書中附上自己作品的企劃書為範例,解釋投稿出版的要點與訣竅。
不過從書中的描述得知,韓國的網路小說市場比台灣熱絡許多,不僅平台的營利模式較為成熟,讀者的基數也很龐大。一部出色的網路小說在簽約後,除了作品本身的收入以外,還有機會改編漫畫、動畫、影劇與電影等途徑擴大收益。雖然我們能透過這些介紹了解韓國網路小說的現況,可是對於打算以中文寫作的讀者幫助有限。如果想多了解台灣的網路小說現況,或是素人作家的出道途徑,可以參考熱心網友的資訊統整與心路歷程:
類型 | 作者 | 標題 |
---|---|---|
平台介紹 | 佐渡遼歌 | 台灣小說平台的使用心得【2024年版本】 |
出版途徑 | risedance | 從網路寫作到出版的閒聊 |
出版途徑 | maktubyu | 出書心得《我不是怪物》與寫作歷程分享 |
出版途徑 | ann1201 | 素人投稿蓋亞到成功出版的分享 |
產業現況 | hermis | Re: [閒聊] 倒底台灣不能吸引中文圈作者的問題在那? |
除了出版、簽約與出道等經營層面,這本書的另一部份則與讀者分享了撰寫網路小說需要的觀念、心態、能力與訓練。如果要我總結,那麼全書最重要的觀念莫過於「讀者至上」。網路小說成功與否取決於吸引到多少讀者,而不是突破了哪些文學觀念;衡量網路小說價值的是流量與收益,而不是文學性。
不過,實際上也有許多打入主流且兼具文學性的作品,所以作者強調這番話並不是貶低網路小說的意義,而是釐清它的定位。想寫出讓自己也能感動或欣賞的作品是很棒的動機,可是寫作時仍要衡量個人抱負與讀者期待之間的距離。畢竟,不受讀者青睞的作品,是無法獲得流量,更遑論收益了。
這也是為什麼暢銷的網路小說往往招來刻板、老套等印象:因為它們忠實反映了讀者根深柢固的愛好。畢竟,喜怒哀樂等情緒與生離死別等經歷,是人類共同的難題,所以在大眾喜好的故事中,難免會找到類似的影子。因此,並非小說家喪失創新的本領,而是他們盡責地滿足讀者渴望的情感衝擊與救贖。
儘管如此,情節老套不代表內容生硬。暢銷故事固然可以被歸納出幾種熟悉的模式,但是填充情節的場景描繪、人物對話與性格塑造等細節差異就能營造不同的滋味。老套的故事結構搭配新鮮的敘事細節,正是網路小說雖然表面上雷同,卻能一再推陳出新,吸引讀者買單的原因。
綜上所述,如果想要在市場生存,一名網路寫作者就不能只憑自己的直覺來決定寫作主題與體裁,還要配合流行趨勢的分析來評估作品的潛力。趨勢分析越精準,也越能把握可以吸引讀者的題材。雖然這種能力仰賴個人閱歷,但是作者以自身經驗提供了幾個閱讀小說時能格外留意的細節:
- 如何設定標題?這些標題透過哪些機制吸引讀者?又引發了讀者什麼情緒?
- 出版社怎麼行銷這部作品?他們怎麼撰寫吸引人的作品概述?又為作品貼上哪些標籤?
- 故事怎麼開頭?運用了哪些元素留住讀者的專注力?
- 每一章節的篇幅如何?場景間怎麼流暢地轉換?怎麼設計每一章的結尾,讓讀者願意讀下去?
- 如何展現角色魅力?最能讓讀者感受角色形象的是那些橋段與敘述?
- 故事大致遵循怎麼樣的結構?它是常見的結構嗎?小說家是怎麼在熟悉的結構創造新鮮感?
至於網路小說的典型結構、寫作技巧與練習方式等技術細節,作者也提點了不少。我覺得其中最常被輕忽的訣竅是「區分寫草稿和改文章的心態」。剛從讀者的身分轉換為作者的身分時,往往會以為在第一次下筆時,就要寫出能夠出版的內容。然而,這本書的作者澄清,完成草稿只是寫作的門檻,仍要後續的修改與編輯,才能讓作品脫胎換骨。
寫作通常是撰寫與修改的迭代。期望在撰寫故事的同時,還能毫無瑕疵地安排劇情或用字遣詞,毋寧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一般人抱持這樣的心態,很容易過於倚重修改,反而耽誤了寫作進度。作者建議,一旦設定好寫作目標(字數、範圍或章節等)與內容(情節與對話等),就要全神貫注地寫作,直到完成預定進度才可停筆。
這段期間的目標是讓寫作的速度跟上思考的速度(反之亦然),讓自己拋開任何寫作理論的框架,不要擔心情節是否合理、用字是否精確、內容是否誘人等問題。這些煩惱都等到達成目標後,再冷靜下來仔細分析與修改。
當然,人們總會面臨寫不出東西的窘境。要克服這個難關有賴寫作者日常的積累與練習,這意味著盡情地去享受生活、激發自己的好奇心、樂於沉浸在幻想的世界中無法自拔——畢竟對於作家而言,沒有無用的經歷,要學著尋找只有自己看得到的細節,從中看出故事感。
此外,人的記憶有限,所以除了用心活著,還要勤於寫筆記,把當下多維的五感體驗,刻劃在線性的文字裡面。作者建議,可以先從所見所聞開始,漸漸在事實之外添加自己的想法,直到熟練於摘要、重組和具現化所觀察到的內在與外在世界。
如果對自己的文筆沒信心,那麼參考優秀作家的筆法也是很好的練習途徑。讀書時,隨手畫記值得參考的片段,抄錄在筆記本中分門別類,再透過重述這些片段來磨練自己的寫作能力。往後需要描述特定的情感或場景時,就有一座豐富的語料供自己參考了。
我相當認同作者的建議。這一、兩年,我刻意迴避談論寫作方法的著作。主要原因在於,即使我花了許多時間熟悉撰寫特定文體的訣竅,等到需要動筆時,腦袋還是時常一片空白,或是陷入修改文字的迴圈,遲遲推進不了進度。
我體會到,無論寫小說、技術文章還是旅行遊記,寫作是一個持續把自己掏空,將思想與經驗轉換為文字的過程。如果腦中沒有想法與經驗,或是無力傳達所思所想,即使熟悉寫作的理論與架構,要完成一部作品仍是一場煎熬。
意識到這種情形以後,雖然我偶爾還是會從寫作書得到一些鼓勵,或是學到解讀作品的新鮮觀點,不過在學習寫作方面,還是採取「多讀多寫」策略。畢竟,有時我們欠缺的是表達的習慣,而不是鑑賞與分析表達內容的能力。我相信優秀作品本身就是很棒的導師,它們比理論更具體也更容易模仿與轉化為個人的經驗。透過比較自己總結的經驗和書中主張的結論,我期待能激發更多寶貴想法,並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實踐方式。
這本書的最後,作者提到了資質與努力之爭。我也認同作者的想法,資質固然不是成功的保證,但這也不表示努力就能克服一切。對於寫作(或其他職涯)的選擇,每個人都有各自背負的事情。只要考慮清楚並為自己負責,那麼無論最終要繼續前進或果斷放棄,在作者眼裡都是耀眼的決定。她以過來人的經驗提醒讀者,感到著急或自我懷疑都是稀鬆平常的事,但一定要記得:只要你曾動念寫一則自己的故事,那你已經擁有成為作家最珍貴的資質。所以,「加油!你一定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