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與世界跨越時空的連結》
貝琳達.傑克的《閱讀》聚焦閱讀的媒介、形式與影響。作者以口述與書面之爭為引,鋪陳閱讀行為潛在的反抗特質。接著,介紹印刷術發展前後,閱讀內容與行為的變化。另外,也分別探討了閱讀在文學、政治和形式層次的議題。各章節皆有新鮮與豐富的歷史案例,提供讀者當代閱讀的想像。
我認為此書有兩個重要論述。首先在政治與思想上,無論哪個時代,閱讀都是思想的反抗。讀者掌握解讀作品的權力,即使有心人士想要扭曲事實,讀者也能自由選擇是否相信。其次,在理解上,重複閱讀都不是無意義。重讀不僅是為了拓展經驗,也是為了重溫初次閱讀的體驗。
第一章強調閱讀的顛覆性。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認為閱讀與溝通不同,書籍無法為主張辯護,讀者掌握了詮釋思想的權力(On Reading, 1905)。這種控制權暗示了閱讀活動的顛覆性。
十八世紀的時候,法果政府當局以伏爾泰的著作充滿顛覆性的政治和宗教觀點,禁止其著作並焚毀流通的書籍。然而,政府的措施無法阻止伏爾泰的著作流通,甚至有出版社發行防火版的書冊,並以浴火重生的鳳凰點綴封面。
第二章探討了書面或口述交流之爭。在古希臘時代,口述的知識被視為比書面更可靠。柏拉圖借 Phaedrus 之口說明對書面語言的擔憂,對於傳播觀念而言,書面語言有誤讀的風險。與之相對,對話能及時釐清內容與討論。此外,過度仰賴書寫來喚起記憶將養成惰性,忽略對事物思考。因為書面知識沒有給予這些資訊辯護的機會。即使書籍普及,也流行以朗讀方式或請人代讀方式來理解內容,例如羅馬帝國時代的公民識字率攀升,但口述文化仍然興盛,包含行政官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 c. AD62 - c. 113)、奧古斯都(Emperor Augustus, 63 BCE - 14 CE)等政治人物皆有喚人在側朗讀作品的嗜好。
第三章探討手抄本到印刷術發展的閱讀行為變化。這章說明了讀寫行為的發展,以及印刷術怎麼與宗教改革與科學革命等事件一同塑近代世界。作者提到兩件較違反直覺的現象。首先,印刷機沒有立即促使書籍降價,因為限制書籍發行的因素在於紙張成本高居不下。在十八世紀之前,一本書一半的成本在於用紙,因此增加印刷量無法像現今一樣降低出版成本。當時的造紙技術甚至要派遣拾荒者到處蒐集破布來製造紙漿。
其次,印刷術普及之後,手抄本的流通有增無減。書籍除了傳遞資訊以外,也能作為裝飾品。例如十六世紀時,英格蘭愛德華六世的宮廷仕女便會在腰間繫上裝訂華美的書籍,認為其具有保護力量。印有祝禱文的書籍也被視為具有順產、保佑平安與風平浪靜的效用。
第四章則介紹小說的起源,第五章介紹政府禁止閱讀的狀況,也提到了作者自我限制的狀況。這裡最有趣的是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的知識自由辦公室(Office of Intellectual Freedom)會定期公布被大眾要求禁止的書目,這反映了為了統治需求禁書在歷史上層出不窮,但社會氛圍也會影響書籍流通。
第六章探討翻譯的議題,提及了翻譯是閱讀的深化形式。沙特認為,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換句話說,即使是與讀者相同語言的著作,閱讀在本質上也是翻譯行為(What is Literature?),翻譯也可說得上是一種特別詳盡的閱讀。作者舉 Burton Watson 的翻譯為例,他翻譯王維詩作時,不只意境,連詩作的整體形狀也是等長的句子組成。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反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
Empty hills, no one in sight,
only the sound of someone talking;
late sunlight enters the deep wood,
shining over the green moss again.
然而,語言之間仍有些難以跨越的鴻溝,王維的詩作中,「人」、「入」和「上」不只在格律上,連字形都有配合與巧思,這點在英譯中就難以重現了。
最後一章則探討不同媒介,例如超文本、電玩等形式的閱讀,例如 Marc Saport 出版的《Composition 1》(1962)是沒有裝訂的書籍。每頁內容散裝在書盒內,讓讀者自行決定要閱讀的內容與順序。此章也解釋了重新閱讀一本書的用意,首先,讀者或許想要重溫第一次閱讀時獲得的愉悅;其次,讀者想要找到第一次閱讀沒注意到的事項。不過我很懷疑前者是否有辦法達成,像是推理小說或任何設有懸疑的故事,一旦讀過謎底,往後再讀的體驗都不同了。
閱讀作為一種反抗。從古至今,討論書籍都無法排除其顛覆性,書本脫離了作者後,讀者擁有解釋它的所有權力。語言的力量能透過讀者傳播、變形、演化,最終形成巨大的力量。即使是想用於煽動人心的文案,也可能遭到誤讀,引發不同的衝擊。
綜上所述,《閱讀》不是閱讀指南,而是閱讀本身的小傳,蠻適合對歷史感興趣的讀者。最後節錄書中一段話:
大部分的閱讀是在我們閱讀的內容基礎上創造自己的幻想。
讀書的時候不免會擔憂誤讀作者的意思,或是覺得自己的解讀方式與他人不同。對照閱讀本身的歷史而言,這種誤會也算是書籍帶給讀者的某種自由吧?
貝琳達.傑克(2022)。閱讀:人與世界跨越時空的連結(呂玉嬋譯)。日出出版。(原著出版於 201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