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之歌

歌,是有序的聲音;聲音,則是波動的一種形式。若沒有變動與交互作用,也就不會產生聲音。因此,聲音也是網路的一項性質。

Haskell 以樹木為觀察對象,描述樹木與雨水、風、動植物、微生物等事物互動發出的聲響,揭示了看似孤立的樹,實則串聯萬物的生命史,形成龐雜的生命網路。

除了科普生態與植物學知識,Haskell 亦借題簡介有關的生態議題,探討人類應抱持何種倫理觀點,看待因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究竟要把人類視為自然的一部份,而連帶將汙染與滅絕視為無須干預的現象?還是劃清人類與自然的界線,強調人類維護自然的責任?

Haskell 認為,前者會陷入虛無主義,後者則忽略了人的自然性。因此,真正的答案,或許得回歸生物網路之中,我們需要把自己放在自然網路的脈絡思考,而不是單用人類這物種的觀念看待自己。

畢竟,塑造我們的不只是這副軀體,還有環境、共棲微生物、作物和獵物等。所有的生命過程,都是網路中的一個節點和其他節點形成持續變動的關係。透過這是腳,我們能漸漸體會何者為美,何者為值得保護的東西,什麼又代表好,從而找出人類在全球變遷中該負起何種道義責任。

這本書讀起來,像帶有自然書寫風格的抒情文,用字遣詞華麗而浪漫。在此紀錄書中一些有趣的概念。

  • 雨的語言:由於各地的空氣粒子組成不同,黏附著不同懸浮粒子的雨水也就蘊含著各自的語彙和文法。
  • 植物的記憶:植物雖然不像動物以電流傳遞訊號,但也會用化學留住事件的傷痕。我想,如果延伸「疤痕是種記憶」的想法,那麼因為河流侵蝕而留下的河谷,是不是也算得上大地的記憶了?
  • 歌的來源:書中提到克丘亞族相信,樹木與河流都是會唱歌的生命,族裡傳頌的歌曲都是從它們學來的。這點與《複眼人》的瓦憂瓦憂族一致!
    瓦奧拉尼人:瓦奧拉尼人注重群體而輕視個體,個人的自主性和能力是建立於社群中。他們認為名字是關係的產物,若脫離既有社群,就得捨棄舊有的名稱。例如他們會以植物的用途或是植物與其他生物的關係來為植物命名。因此,同一種植物可能會有不同的名稱和描述,來表示植物與不同事物的關係。
  • 細胞特化:細胞特化除了增進效率,也避免了細胞擁有過多發展性而癌化。
  • 海洋微粒:海洋微粒會增加微生物可依附的表面積,從而改變海洋微生物群落組成。

大衛.喬治.哈思克(2017)。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蕭寶森譯)。商周出版。(原著出版於 201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