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旅人之妻》的人物描繪分析

《時空旅人之妻》細膩地刻劃出由於時空錯置所引發的複雜情緒,如悲傷、惆悵與無奈等。以主角亨利為例,在他首次覺悟到,自己竟然是唯一的時空穿越者的情節中,作者精確地捕捉並揭露了年幼亨利的失落與成年亨利的無助,以及無論在何時都無法擺脫的孤獨。

這橋段我非常喜歡,因此全文引述如下:

這若即若離的半透明時刻。另一個我原先搞不太清楚,然後就懂了。就像現在這樣,我看著這件事情發生,希望同時成為我們兩個,希望再感受那種迷失自己的感覺,希望再一次感受第一次看到未來和現在夾雜在一起的感覺。但是我已經太習慣、太熟悉這種感覺了,所以我只能當個局外人。我想起我九歲時的驚訝,我那時突然了解:我的朋友、導師兼哥兒們,就是我。我,就只有我。這種感覺真寂寞。

「你就是我。」
「但你比較老。」
「可是……其他人呢?」
「其他的時空旅人嗎?」
他點點頭。
「我不認為還有別的時空旅人,我從來沒碰過其他人。」

有顆淚珠凝聚在他左眼眼角。當我還是個小鬼頭時,我想像有一大群時空旅人,而亨利,也就是我的老師,是一名使者,被派來訓練我;而我最後也能加入這個友好的大圈子。我到現在依然覺得自己就像個被世人遺棄的人,是某個曾經繁榮族類碩果僅存的一人。這就好像魯賓遜在海灘上發現了人類的足跡,但後來才知道那是他自己的腳印。那個我自己,那個小得像片樹葉、薄得像水的自己,哭了起來。我抱住他,抱住自己,久久不放。

後來,我們向客房服務點了熱巧克力,一邊觀賞強尼.卡森的節目。燈還亮著,亨利就睡著了。節目播完後,我盯著他看,直到他消失無蹤,回到我爸公寓的那個老房間,昏昏欲睡地站在以前那張床的床邊,然後滿心感激地倒在床上。我把電視和床頭燈關掉,一九七三年的街道噪音從打開的窗戶飄進來。我想回家。我躺在旅館硬梆梆的床上,很孤單、很寂寞,還是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

除了情感的刻劃,角色和環境的描寫也栩栩如生。加上作者巧妙地運用時間跳躍的設定,為角色的日常生活情節添加了懸疑、推理,甚至是動作的元素,所以即便故事的主線是描述日常的愛情關係進展,卻仍然能引人入勝。

因此,我認為值得花時間去研究和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例如,書中描述亨利偶然在過去碰見母親的片段,在此場景,亨利以旁觀者的角度,描述眼前母親的形象:

我看到媽媽跟我在一起的情況:她懷孕了;他們把我從醫院抱回家了,她推著嬰兒車去公園,坐下來背樂譜,輕聲唱著歌,還微微比著手勢,對我扮鬼臉,拿玩具逗我;或是牽著我的手散步,欣賞松鼠、汽車、鴿子,以及任何會動的東西。(page 127)

作者以行為而非外觀作為起點,透過描繪與母親共度的生活點滴,來塑造出讀者可以共鳴的人物形象。

我覺得有趣的地方在於,這段文字雖然字詞簡潔,描述亦不繁複,然而,這些行為的涵義已深深烙印在大眾的共識中,無論這些印象來源於媒體或個人經驗。因此,儘管沒有明示行為中的親情元素,讀者仍能依照自己的經驗,補全對於「慈愛」的回憶與想像。

換言之,在敘述故事時,文字不只是人物形象的代言,更是激發讀者想像力的媒介。我們如何描述人物,其實源於我們如何觀察人。當我們在腦海中塑造人物形象時,我們最關注的是什麼特質?在寫作時,我們又希望這些人物如何在故事和我們的想像中活躍?除了外貌、打扮和性格標籤外,什麼樣的行為可以讓人物顯得充滿生命力?

此外,我也摘錄了書中一些描述人物外觀的段落,試圖了解作者怎麼形容人物的外觀,並藉此佐證透過人物行為所營造的形象。

案例一,亨利描述他的母親:

她穿著布做的外衣還有七分褲,腳上套著懶人鞋。她有一頭烏黑的秀髮、引人注目的五官、豐滿的嘴唇、大大的眼睛、俏麗的短髮;她看起來像義大利人,但其實是猶太人。我媽連去乾洗店也會擦口紅、畫眼線、塗睫毛膏、刷腮紅還有畫眉毛(page 127)

案例二,克萊兒首次拜訪亨利家時,見到金咪(很照顧亨利的鄰居)的印象:

亨利敲了敲一間公寓的門。有個嬌小的韓國女人馬上就把門打開,那是金咪,她穿著一件藍色絲質洋裝,還塗著大紅色的口紅,她的眉毛畫得有點左右不平衡,頭髮是黑白相間的那種灰色。她把頭髮編成辮子,然後在兩邊的耳朵旁各盤了一個髮箕。不知為什麼,她讓我想到了羅絲.高登。金咪身高大概到我肩膀,她把頭往後仰,說,「亨利,她長得太漂亮了!」(page 250)

案例三,克萊兒瞧著亨利的父親:

我點點頭,然後跟著她走進客廳,亨利的爸爸也在裏頭,坐在一張扶手椅上。
他什麼話也沒說,就只是盯著我看。亨利的爸爸高高的,瘦骨嶙峋,看起來很疲憊的樣子。他長得不太像亨利,有一頭灰白的短髮、黑眼睛、長鼻子、薄嘴唇,嘴角有一點下垂。他縮成一團坐在椅子裡,我注意到他的手,又長又優雅,就像正在打盹的貓咪躺在他的膝蓋上。(page 251)

案例四,初次約會時,亨利對克萊兒的觀察:

「哈囉,」我打了個招呼,克萊兒穿著一件酒紅色的絲絨洋裝,戴著珍珠項鍊,看起來就像是用約翰.葛萊姆手法所寶線出來的波提切利畫下的女子,有著灰色的大眼睛、挺直的鼻子、日本藝妓般的櫻桃小口。她的紅色秀髮及肩,遮住了她的肩膀。克萊兒實在是太蒼白了,看起來就像燭光下的蠟像。我把玫瑰花送到她的面前,「送給妳的。」(page 21)

案例五,亨利與往後的摯友首次見面:

電鈴聲很嚇人,我把門打開。「往上走就對了!」一個低沉的男性嗓音喊道。我慢吞吞地爬了四段樓梯。嗓音來自一個高大的金髮男性。留著舉世無雙的龐巴度髮型,叼著一根菸,穿著波蘭「團結工聯」的T桖。他看起來很面熟,但我一時想不起曾在哪裡見過他。對一個有著西班牙名「戈梅茲」的人來說,他看起來太像……波蘭人了。後來我才知道他的真名是楊.戈莫林斯基。(page 147)

案例六,亨利與克萊兒的父親見面:

克萊兒介紹我時,他們突然微微露出一股嫌惡之情,不過菲利普.艾布希爾是名律師,可以主宰他臉上的五官,所以在一分鐘之內就換成了一張和藹可親的笑臉。這位東道主,也就是我女朋友的爸爸,一個頭逐漸禿了的中年人,戴著飛行員眼鏡,有一副鬆弛中的運動員身材,還有一雙肥厚有力的手、打網球的人的手,雖然他很推心置腹地咧著嘴笑,但是一直用灰色的眼睛充滿驚覺地盯著我。(page 187)

案例七,亨利去拜訪肯德瑞克博士(亨利的主治醫師):

我進入肯德瑞克博士的辦公室,他在某個檔案夾上記東西。我坐了下來,他還在寫。他比我想像的更年輕,大概才三十七、八歲吧。我總以為醫生都是老人家,沒辦法,這是我小時候見過無數個醫生所留下來的印象。肯德瑞克博士有一頭紅髮,臉很瘦,留著絡腮鬍,還帶著鏡片很厚的金屬框眼鏡。他看起來有點像 D. H. 勞倫斯,穿著一套很好看的炭灰色西裝,打著細長的深綠色領帶,領帶上別著虹鱒的領帶夾。這間房間瀰漫著香菸的煙霧,雖然她現在沒有抽菸,但菸灰缸都滿出來了。房間裡的一切都很現代:鋼管、米色的斜紋布、淺色的木頭。他抬頭看著我,對我微笑。(page 327)

總結這些段落,我們可以發現,人物的介紹始於一個事件,事件讓文字聚焦在人物身上,也確定了描繪的起點。新角色透過感知(案例五)、回憶(案例一)、空間轉換(案例二、案例七)等情況自然地進入場景。

進入場景的事件也限制了最初描繪人物的方式。比如在案例五中,如果亨利是透過聽到呼喊聲才意識到戈梅茲的存在,那麼一開始,應該只能仰賴聽覺描述,隨著戈梅茲進入視線範圍,才會加入視覺描述。

在案例二中,當金咪出現在門口時,克萊兒首先注意到的是金咪的衣著(個人最明顯的特徵),然後才是對方的臉,特別是對髮型的詳細描述。而在案例三中,克萊兒是被動地注意到亨利父親的視線,所以反而是先描述對方五官的形象,然後再描寫手部的狀況。

完成初步描述後,作者的描述模式因角色而有所不同,但仍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陳述引入人物的事件,然後根據事件的性質,給出人物的初步描述。
  2. 從最顯眼處描述人物的衣著、五官或身材,然後從頭到腳或從腳到頭補充細節。例如在案例六中,因為首先描述了克萊兒父親的禿頭,所以接下來才從上到下描述角色的眼睛、身材和手;而在案例二中,則是先看到金咪的口紅,所以從下到上依次描述眉毛與發型。
  3. 詳細描述能反映角色形象的外觀特徵,比如在案例一中的母親的妝容、案例二中的金咪的髮型、案例三中的亨利父親的手,以及案例五中的熟悉的面孔。
  4. 可以穿插敘述者對人物的印象或比喻等,幫助讀者想像。

儘管這些內容還不全面,但我認為這樣的模式已經可以指引一些寫作方向。畢竟,人物描寫不僅僅是文筆問題,還涉及到如何選擇對象、要觀察哪些特徵、如何尋找故事性、要選擇哪些詞語等問題。因此,為了提高人物描述的能力,我可能會進行以下的練習:

  1. 留意記憶中或生活中值得關注的人物。
  2. 回想這些人物因為何種事件或行為讓人印象深刻。
  3. 按照本文總結的模式進行人物描寫。
  4. 通過描寫的過程,了解自己在詞匯和觀察方面的不足。
  5. 思考這些人物描述可以放在故事的哪個環節,需要多少篇幅才合適。

當然,這些指導是為了練習寫作而設計的,除了外觀和行為,人物形象還包括思想、習慣、信仰、目標、能力和恐懼等面向,而人物描述也只是故事的其中一個環節。

然而,外表和行為是最容易觀察的項目,也是反映人物態度與選擇最直接的線索。因此,從這些外顯要素著手,對於寫作新手的我來說,或許是一個非常好的出發點。